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中国科技新闻网]科技创新铸就我国白羽肉鸡产业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04-18 |来源: 中国科技新闻网
字体 小 中 大

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团队重大成果

鸡肉是我国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产品,约占居民肉类消费总量的21%,为居民蛋白质摄入提供关键保障。我国实现“吃鸡自由”,白羽肉鸡产业功不可没。据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白羽肉鸡出栏量超115亿只,产量2032万吨,分别约占我国肉鸡出栏量和鸡肉总产量的78%和82%。谁曾想,我国白羽肉鸡产业曾一度陷入“肉鸡自身免疫抗病力弱-养殖环境差-发病率高-药物过度使用”的恶性循环,造成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生产和消费陷入困境。在解决国家产业重大问题需求的感召下,科技工作者不断思考、探索,创新理念、理论,攻克卡脖子难题,创制关键设备和产品,通过集成示范,创建了健康高效立体养殖工艺模式,推动了全行业白羽肉鸡养殖农艺模式颠覆式变革,实现了生产和消费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人们美好生活提供的美味、安全、优质的白肉放心消费。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宏福研究员正是这场白羽肉鸡产业变革的重要组织者和带头人。

保障鸡自身健康是根本:白羽肉鸡立体养殖农艺模式创新的内核

“健康的畜禽才可能产出优质的肉蛋奶”“动物自身健康,少吃药、少打针才可避免鸡肉药残超标安全风险”,这是张宏福研究员的口头禅,但长期以来不被人们所重视。2007年,张宏福研究员同当时的农业部畜牧业兽医司领导一起在主产区产业一线调研需求,养殖业主提出最多的需求是“有什么管用的新药?政府有什么贴息贷款?”,让畜牧专业科班出身的动物营养学博士张宏福研究员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养殖场的病是哪里来的?需要用药物防病、治疗还是正常的养殖生产吗?吃药是帮助动物健康生长生产吗?养殖业中的这些误区、陋习怎样才能破解?这些问题使他惊醒:要跳出自己的专业圈圈,像建大楼一样,组织不同学科、专业的“工程”团队,去攻克白羽肉鸡健康高效生产的产业难题。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2009年原农业部、财政部组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张宏福研究员被遴选为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并提纲“生产与环境研究室”主任,聚焦“肉鸡养殖生产”组织优化全国性的协作团队集成攻关,取得了上百项专利成果,突破了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制了一批新产品,建立了以保障白鸡自身健康为核心的立体高效养殖农艺模式。

吃得好是基础:研制白羽肉鸡无抗高效饲料

养殖业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畜禽将饲料转化为动物性食品。白羽肉鸡具有生长期短,生长速度、代谢旺盛、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与其它畜禽相比,需要更营养、更卫生安全的配合饲料,吃得好是基础。为此,张宏福研究员团队通过系统梳理总结现代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成果,针对白羽肉鸡养殖饲料生产应用中实际问题,提出了以开发应用“酶制剂、益生菌、天然功能成分”为抓手,创建养分平衡、消化率高、鸡只肠道健康度高的无抗高效饲料配制技术。包括:以合成生物学创制了非淀粉多糖酶、脂肪酶、淀粉酶、葡萄糖氧化酶等新产品,发明了高快速效“测料施酶”新方法;以高通量筛选、高密度发酵创制了乳杆菌、芽孢杆菌、肠球菌、乳链球菌等益生菌新产品;通过原料标准化、先进的提取工艺制取了纯度高、高活性的黄芪多糖、黄芩苷、绿原酸等天然中草药功能成分,并通过大量组方试验和动物试验验证创制了白羽肉鸡全程饲养无抗高效饲料,不仅实现了饲料无抗,而且还具有维护肠道和鸡群自身免疫健康、饲料消化率高、鸡粪含水量低、有害气体产生量少的功能,让鸡“吃得好”。

住得好是前提:创建白羽肉鸡舒适清洁生长环境

我国现代畜牧业规模养殖起步晚、设施工艺差、畜禽舍环境污浊。其中白羽肉鸡尤甚,有的鸡舍人进去眼睁不开、流泪。张宏福研究员团队发现,许多养鸡老板,舍得花钱买药,却不舍得在改善工艺设施上下本钱,这固然有企业一次性投入能力有关,但关键还是不明白环境对鸡健康生长的重要性以及不知道该怎么改进。环境卫生是国内农业院校的弱势学科,研究难度大、积累少,畜禽舍设计缺乏工艺标准。张宏福研究员团队看到了补足这块短板的重要性,创造条件从环境生理、健康舒适环境需求和参数标准入手,并组织优势养殖业优势设备工艺企业联合攻坚,系统研究揭示了鸡舍NH3、CO2等有害气体及PM2.5的累积规律及其对鸡只呼吸道、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研制了白羽肉鸡健康高效生长的环境控制标准,出版发行了《肉鸡健康高效养殖环境手册》;创新了鸡舍建筑结构、鸡笼设计和空间布局、供热方式,创制了环境控制器、高效风机、多排联控保温门等多项关键专利设备;发明配套了自动连续清粪系统、雾化加湿系统、可调式分料采食、饮水器和行车式喂料系统,破除了一系列关键卡脖子细节难题,集成创建了立体养殖工艺模式,设备工艺全部国产化,建设成本降至每个鸡位50元以下。克服了传统白羽肉鸡传统地面或网上平面养殖环境控制不能有效均匀到达每只鸡的身体位置,单位鸡只的能耗大,同时鸡粪堆积、腐败严重污蚀鸡舍内空气质量的弊端,让白羽肉鸡“住得好”。

管得好是保障:创建白羽肉鸡全程生产数智化管理手段

传统养殖业生产现场主要靠熟练工人。一般一幢一批能养1万只鸡的鸡舍要两个饲养工,许多老板都雇用一对夫妻负责,能力水平、责任心参差不齐,发生事故也是常见。规模养殖设施工艺自动化、智能化是保障生产过程标准化、安全的必要手段。为此,项目组自主研发了基于NB-IOT、LoRa与MQTT等多种通讯协议的物联网环境控制器及监测控制系统,内嵌了肉鸡不同生长日龄环境标准参数曲线,实时监控电压、室外温度,以及舍内饲料量、水量、温度、湿度、压力、风速、CO2、NH3浓度;实现了全程自动控制鸡舍的投料饮水、通风、保温以及清粪系统,并通过物联网、云技术进行在线管理、远程监测/控制,还可做到每一批鸡的质量追溯。破解了大型企熟练养殖工人难找、难留,先进的技术难以落地、经营难上规模的现场生产管理难题。

卓越的生产成绩、优异的鸡肉品质:铸就了中国白羽肉鸡养殖农艺模式颠覆式创新

2013年,项目团队在单项成果研究积累初成系统的情况下,与企业山西大象合作,建立白羽肉鸡立体养殖生产线中试生产取得了成功。随后经过两年的调试、改进,于2015年9月在山西太原召开现场会,向大家展示了白羽肉鸡立体养殖优异的生产水平,吸引了来自全国肉鸡生产企业、科教单位500多位参会人员的极大关注。随后在山东、辽宁、华北、中原等主产区大型企业快速推广应用,并不断改进、完善,多次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和农业农村大数据实践典型案例。据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统计,截止2022年底,全国已有85%的白羽肉鸡采用立体养殖模式,到2024年底,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93%。据了解,白羽肉鸡立体养殖成套工艺设备现已出口到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占领国际市场。

卓越的养殖生产成绩,远超欧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与传统模式相比,白羽肉鸡采用立体养殖模式成活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出栏上市日龄提前3~4天,节省饲料10%~15%,综合欧洲指数普遍达400以上,高的可达600以上,远超欧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同时该工艺模式,节水70%~80%,降低保健药及疫苗费50%~70%、人工50%~80%、能耗30%~60%,无垫料费用,每只鸡养殖环节节本增效1.5~2.0元。按2024年出栏白鸡115亿只计算,年节本增效150亿元以上,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据测算,白羽肉鸡立体养殖模式每年节约农地达45万亩,社会效益巨大。多次被评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农业农村大数据实践典型案例。

优异的鸡肉品质,白羽鸡肉成为营养健康饮食消费时尚

与其他畜禽养殖相比,白羽肉鸡生长短,采用本项目研发的立体养殖模式率先实现了“全程无抗饲料乃至无抗饲养”,保障了鸡肉无药物残留质量安全,成为最安全的鸡肉。白羽鸡肉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不仅是中老年人群养生首选的白肉,还成为年轻人们时尚消费的美味佳肴!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白羽肉鸡胸肉竟成了科技部机关食堂 “轻食减脂”的标配。外资快餐企业也大部分转向了采购更质优价廉的立体养殖工厂的鸡肉。

生产消费两旺,粮食安全大食物观的亮点

白羽肉鸡立体养殖农艺模式的创新,推动了产销两旺产业迅速发展。据统计,我国白羽肉鸡年出栏数从2017年的51.05亿只增长到2024年的115.08亿只,产肉量从2017年的866.97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2032.78万吨,分别增长了1.25和1.34倍;白羽肉鸡占鸡肉的比例从2017年的65%提高到了2024年的82%;2017年以来,我国肉类增产量的104.7%来自于高饲料转化率的白羽肉鸡!不仅为人们美好生活提供了优质安全的肉食,而且还对养殖业结构调整、发展节粮型养殖,缓解粮食安全矛盾、践行“食物观”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结语:创新引领,把成果写在大地上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发展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要“四个面向”,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农业科学院白羽肉鸡立体养殖农艺模式创新团队“不唯古、不唯洋、不信邪”,敢于突破禁区,走进产业一线,开展场景式科研攻关,不仅实现了立体智慧养殖创建零的突破,而且推动了产业颠覆式创新,是创新引领发展的优秀代表。

77b4c40c565d4f1b8e54cc52d2bc56df~tplv-tt-origin-web_gif.jpeg

适用的创新成果受到行业生产者的青睐

c6056fcd50a14273acfc92b88cdc0c02~tplv-tt-origin-web_gif.jpeg

图:清洁舒适的生长环境

7f5ad5fa1d864f71811482848cb4506b~tplv-tt-origin-web_gif.jpeg

062bf65038bc42f8a269508ac8285a36~tplv-tt-origin-web_gif.jpeg

科技创新创造的营养安全美食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