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IAED)和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IVL)联合发起的“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在京发布三年实践成果。
在我国,生鲜流通环节长期存在“损耗高、链条长、效率低”的问题,不仅困扰零售端经营,更加重了上游农户负担,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在超市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合作过程中,项目发现诸多痛点亟待解决:
一是农企合作欠缺健全机制,缺少标准与信任支撑的长期协作关系;二是标准化载具普及率低,运输途中效率低、损耗高;三是一次性包装使用普遍,绿色流通机制缺位;四是优质农产品无法实现溢价,具有共识的市场标准尚不完善;五是农户绿色生产意识较弱,无法满足现代市场需求。
项目相关负责人说,这些现实挑战表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优化,必须突破“单点努力”的局限,建立跨界协作与系统提升机制。为此,项目明确以“推动绿色生产与流通,促进中小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探索通过标准-培训-示范-评价一体化模式,实现系统性改进。同时,搭建起“政府—科研—企业—农户”多方联动的绿色供应链合作机制,并提出四大路径:
一是以标准引领生产改进:推广生鲜果蔬基地管理与流通标准体系,推动安全、绿色、可持续的农产品上行。
二是以培训赋能农户与合作社:在连锁企业、地方政府协助下开展大量线下及线上实训,增强基层种植管理能力与食品安全水平。
三是以企业参与形成示范效应:组织头部零售和农产品消费企业,将项目机制融入自身供应链管理,推进可持续种植、企业绿色采购等良好实践的落地应用,带动基地绿色改造。
四是以工具落地推动绿色转型:试点推广标准化果蔬周转筐作为生鲜果蔬农产品绿色包装,提升运输效率、延长货架期、减少损耗与一次性包装使用,从生命周期角度减少资源使用并降低碳排放。
这位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启动以来,项目深入对接中国农业现实需求,聚焦生鲜果蔬从产地到市场的减损增效与绿色转型,以标准引导、培训赋能和企业协作为抓手,为构建中国现代农业绿色供应链探索出一条实践路径。
截至2025年7月,项目已在内蒙古、宁夏、云南、山东、四川等20多个省份落地,累计开展合作社和农户培训和供应链实践活动近百场,建立多个“可持续种植示范基地”,参与项目试点及推广的零售及经销商企业近200家,项目期累计应用周转筐数量超600万个。
这位负责人介绍,在种植端,培训面向果蔬主产省,覆盖10000余名农户和2000余家以合作社为代表的中小农业经营主体,项目联动中国农科院、地方农科院、涉农高校、地方农业科技推广站等部门,通过培训将实用技术手把手教给农民,提升农户绿色种植意识的同时,提升绿色种植能力。
在企业端,项目吸引多家企业深度参与,通过经营主体赋能培训、基地可持续种植管理评估、周转筐试点推广等实践,将项目成果融入自有供应链管理,推动基地改进标准化、绿色化,有效降低果蔬农产品的流通损耗和一次性包装使用带来的环境影响。
在机制层面,项目推动形成了行业标准《果蔬类周转筐运营操作规范》落地实施,联结需求侧与供给侧,在政策制定与市场实践之间架设了桥梁;围绕乡村高质量发展、农户赋能、资源整合、包装循环利用体系等内容,项目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交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材料,为政府部门制定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和开展高质量农民培训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国际合作方面,项目借鉴欧盟“从农场到餐桌”战略,组织中欧农业合作对话与绿色流通交流调研,推动中国绿色流通与欧盟以及世界各国经验的对接互补。
“作为国内首个聚焦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建设的综合性项目,项目不仅为中国农产品标准化流通与减损机制提供了实践样板,也成为农业绿色能力建设的重要平台。”这位负责人表示,项目通过建立可复制的培训体系、评价体系和企业协同机制,为构建高效、绿色、公平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供了制度土壤和经验借鉴。同时,项目在多地推动绿色理念扎根基层,激发了农户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增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市场竞争力。
“未来,项目将围绕标准工具化、成果模式化、推动更多企业将评价结果纳入采购准则,支持政府以项目经验为基础制定政策建议,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升级。”他表示,项目将探索更多中欧合作与国际交流的场景,分享中国在绿色流通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治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