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首届开放日活动

[中国科学报]走进研究所感受农业科学的魅力

发布时间:2019-09-24 |来源: 中国科学报 2019年9月24日|作者:李晨
字体 小 中 大

在灌溉所,9名韩堂村的孩子仔细观察大型农用无人机设备。农科院供图

  9月21—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遍布全国13个省市的31个研究所首次同时向公众开放。

  广东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开放昆虫博物馆给繁华都市中的孩子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

  河南安阳,棉花研究所展示的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和草棉等栽培棉种,以及棕色棉、绿色棉等彩色棉琳琅满目。

  吉林长春,特产研究所里,参观者对鹿茸干细胞在伤口快速愈合、神经损伤恢复、癌症治疗等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感到惊叹。

  上海,兽医研究所为公众详细诠释了寄生虫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四川凉山,参观烟草研究所的公众了解到西南基地在推动乡村振兴、科技扶贫、促农增收中所发挥的作用。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公众走进中国农科院,亲身体验科普解读、实验室参观、动手实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食品安全释疑解惑

  为什么会有紫色的土豆?它含有什么特殊的成分吗?

  DHA鸡蛋是怎么来的?吃了它真的能变聪明吗?

  藜麦为什么可以作为宇航员的食物?有特殊的营养功效吗?

  黑猪肉和白猪肉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有的水果甜有的却不甜?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以“如何认识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为主题,安排了一系列科普活动,解答了上述问题。

  “安全”是老百姓接触到农产品时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然而面对社会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来源,公众有时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食品安全也成为科学家最想向公众解释的问题。

  部分消费者盲目迷信进口奶,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加启就介绍了“国产奶与进口奶”“巴氏奶与高温奶”的比较情况,让普通消费者一目了然对牛奶品质作出基本判断。在参与了牛奶颜色和味道的感官实验后,参观者们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有关牛奶的科学,得出“好牛奶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为什么牛奶不能和橙汁一起饮用”等问题的答案。

  有的消费者不了解如何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就通过展示科研用斑马鱼及毒理学原理、快速检测设备等,向公众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研究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如何为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而蔬菜与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徐东辉则全面讲解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及其安全性,让现场听众对蔬菜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农业高科技亲密接触

  作为“农业科学的国家队”,中国农科院隐藏着很多高科技,开放日活动期间,公众有机会与这些高科技近距离接触。

  在农业信息研究所,参观者看到,利用人工智能(AI)、计算机视觉技术,农业机械可以对树上的苹果进行自动检测,对茭白品质自动分级,对生猪进行身份识别;而432平方米的农业物联网平台实验室、66台套物联网仪器设备,以及室内作业农业机器人开发框架等,让小朋友们身临其境感受智慧农业的魅力。

  在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妙云重点介绍了高叶酸玉米和高花青素玉米,并请参观者现场品尝。好吃之余,参观者感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吃根玉米就能强身健体已经不再是梦想。

  农科院内还“隐藏”有重要的种质资源和标本,这次也部分向公众开放,让人一饱眼福。例如,郑州果树研究所长期致力于葡萄和桃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与利用研究。截至2018 年底,共收集保存了葡萄种质资源2000 余份,涵盖45个种1个亚种;以及桃全部6个种和1个种间杂种共1300余份种质资源。

  而上海兽医研究所则开放了中国动物寄生虫标本馆,展示动物寄生虫虫体标本与部分照片共800余种,为公众普及我国动物寄生虫病及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知识。

  亲身体验“农作”乐趣

  “我很爱吃西蓝花,但以前不知道它长这个样子;以前也不知道黄瓜长在藤上,还能爬那么高。”在北京参观蔬菜花卉研究所大棚时,不到6岁的小参观者辛书妍这样告诉《中国科学报》。

  都市中的孩子,与大自然建立亲密联系的机会不多,被称为患有“自然缺失症”的一代。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和认识自然,也成为不少研究所开放日活动的主题。

  基因组所的开放日活动就以“繁华都市中的自然教育”为主题,向公众开放“五彩稻田”“昆虫馆”“自然研习径”等场所,配备专业的科研人员向公众讲解鲜为人知的水稻培育故事、昆虫故事和深圳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知识。

  在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作物科普基地,可以看到正在生长的30种作物78个品种。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农田、色彩缤纷的农作物以及朴实的作物科技工作者,真正让公众感受到什么是“接地气儿”。

  而特产研究所里最吸引小朋友们的要数特种食品加工实验。参观者亲自挑选新鲜的人参,通过清洗、切片、过滤、消毒、调配等一系列工序,体验了人参饮料和人参饼干的制作流程。大家表示,第一次喝到新鲜人参做的饮料,吃到人参做的饼干,不但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通过亲自动手,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的神奇魅力。

  除了城里孩子,开放日活动也特别关照乡村孩子。

  农田灌溉研究所党委深深牵挂着韩堂村留守儿童。借开放日机会,扶贫驻村工作队到留守儿童家中,动员9个孩子参加了活动。当他们看到大型仪器设备和精密检测手段,对土地和农业的印象与认知也发生了改变。“必须要启蒙他们的思想,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自信。”灌溉所党委书记陆建中告诉《中国科学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