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中国科学报]我国食用菌产业应具备工业化理念

——访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金霞
发布时间:2014-12-09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14年12月03日|作者:熊姣
字体 小 中 大
    在欧美,蘑菇这个行当叫industry,也就是工业,是按照工业理念来做的。在我国,食用菌这行叫farming,是农业理念。两者不是同一个状态。

    食用菌因口感独特和营养价值高而被列入“21世纪健康食品”清单。随之,食用菌产业也因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成为各地现代农业、循环农业、扶贫致富、农民增收的首选项目。
    食用菌可“点草成金、变废为宝”,是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的代表产品。因此而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得到投资商的青睐,产业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进程加快,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然而,供需关系不平衡、局部产品严重滞销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那么,影响我国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源是什么?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哪些因素?
    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金霞。

    工业理念与农业理念存在差异
    《中国科学报》:我国种植食用菌的历史有多长?
    张金霞:菌类的食用历史相当悠久,有3000年以上。传统的栽培可以追溯到1300年前。但是采用近代技术生产食用菌,像农作物那样有种有收,并形成稳定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规模,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或70年代初才开始,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的历史。所以食用菌与其它农作物相比,生产经验和技术经验都是比较薄弱的,食用菌确实是一个很年轻的产业。相反,提升的空间也很大。
    食用菌产业真正迅速地发展,快速形成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我国的产量是鲜重40万吨,35年后,2013年达到了鲜重3169.7万吨,发展很快。

    《中国科学报》: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是否相比国外更晚?
    张金霞:不能这么说。这是两个概念: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进入工业社会。在欧美,食用菌这个行当叫作industry,也就是工业,是按照工业理念来做的。日韩,比我们早30年走上了食用菌工业化的道路。而我国是农业农业大国,一直以农业的园艺学理念生产食用菌,我们最多使用的就是各类园艺设施,如各类温室、大棚、中棚、小棚等。在我国,食用菌这行叫farming,是农业理念。两者不是同一个状态。
    此外,中国人的饮食是多样化的。我们吃肉、菜,花样很多,而欧美只吃牛肉、鸡肉,不怎么吃鹅肉、鸭肉,连猪肉也很少吃。民族多少年来的东西,自然导致我们的现在与别人的现在不一样。所以欧美的食用菌几乎就是双孢蘑菇,日韩的种类也不多,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而已,而我国商业化栽培有60种。
    中国开始尝试工业化种植,起始于1983年,但是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十几年未取得完全的成功。直到2000年左右,工业化才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在2008年以后。

    食用菌工业化的背景
    《中国科学报》:食用菌工业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张金霞:这也是多个因素导致的。工业化生产的最大优点是商品外观好,产品质量和产量可控性好,可周年稳定供应。农业方式生产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多,产品外观不如工业化产品那样美观一致,供应市场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
    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来说,工厂化是一个方向。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场要求提高了,必须要工厂化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方式生产中劳动力的短缺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工业化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转变。
    从2000年左右,上海“天厨”投产,随后工厂化慢慢就起来了。工厂化发展最快是在2008年~2012年。这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相当数量的工厂是政策导向的产物。我国在建设现代农业,这是国家发展的大势,食用菌确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好项目。
    近几年,一方面要减排,减少煤炭开采和使用,一方面房地产政策调整,煤炭和房地产商寻找新的投资渠道。有些人看到和想到较多的是食用菌产业是设施农业,可以搞到成片的土地,以后可用于房地产的东山再起。他们对食用菌工厂化的高资本、高科技、高劳动密集型的“三高”要求认知不足,准备不足。这类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以产值3%的资金购买国外品种使用权;缺乏农业生物企业的管理经验,普遍存在人浮于事、原料浪费、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未形成符合食用菌特点的营销网络和手段,价格受制于人,市场开拓困难。
    这类食用菌工厂化企业中,多数在亏损运行,有的甚至停产关门。多数食用菌工厂化的中小型企业,一直脚踏实地做产业,生产技术提高很快,但是,多数仍是仿造技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工厂化产品迅速增加,但是,消费市场并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开拓,生产量与市场容量严重失衡,价格就会被压下来,最低价格曾跌至平均成本的1/3。

    轻简化、规模化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科学报》:食用菌实现规模化种植,是否受到国外设施农业和植物工厂等新技术的影响?
    张金霞:就食用菌本身的特点来说,大片地、小片地都能生产。但就产业运行、生产管理来说,一定的规模才能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科技含量、面对市场、提高效益。我国2000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我国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和设施化的发展。
    这也是自然的生产规律,社会进步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化。从分散生产转向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设施化、工厂化、信息化。

    《中国科学报》:近几年在技术上有什么改进?食用菌产量是否逐年增多?单产量有没有提高?
    张金霞: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不能仅靠某项技术改进,更多的是需要技术集成、优化、配套。不仅需要新品种,还需要新原料、新配方、新工艺、新设备等,要“品种-菌种-配方-设施设备-工艺-病虫害防控-贮运”整个产业链技术的创新、优化、组合和配套。比如在生产工艺上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如拌料机、装袋机、打孔机等;设施的改进就包括了自动喷灌、弥雾、水帘、排风、病虫害阻隔等。目前技术研发的首要方向是轻简化和专业化,涵盖育种、菌种生产、原材料、设施设备、工器具、工艺、病虫害防控、贮运等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