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农民日报]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的特征与价值

发布时间:2025-05-21 |来源: 农民日报|作者:张卫建
字体 小 中 大

在甘肃省皋兰县什川镇,有一片被誉为“世界第一古梨园”的绿色奇迹。这里近万株百年古梨树与黄河、黄土高原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农林复合系统。2013年,“什川古梨园系统”入选我国第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黄河传统农耕智慧的一个重要窗口。古梨园系统的核心要素包括珍稀的古梨树种质资源、宝贵的复合用地技艺及其知识体系、独特的梨园生态景观及乡土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是什川人民主要的食物来源和生计保障。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什川古梨园系统”位于甘肃省皋兰县南部什川镇境内,距离兰州市区仅20公里。古梨园北依黄土高原,南临黄河,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林生态系统。黄土高原在这里扮演着天然屏障的角色,既阻挡了北方寒流的侵袭,又拦截了来自南方的湿暖气流,为梨园创造了稳定的湿暖小气候环境。同时,高原上的野生杜梨为古梨园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丰富多样的昆虫种群则保障了梨花的授粉需求。黄河的滋养更是古梨园生生不息的关键。千百年来,黄河不仅为梨园提供了灌溉水源,其携带的泥沙还造就了肥沃的河谷土壤。历史上,黄河还是梨农们养鱼捕鱼的场所,为梨农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基于自然的梨园传统农耕,也为陆地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和觅食地以及安全的迁徙廊道,并保护了黄河水生生物。

珍稀的古梨树种质资源与多样的生物宝库。什川古梨园是全球稀有冬果梨和软儿梨的古梨树种质资源原生境保存地。园内现存百年以上古梨树9400余株,其中最古老的已近500年树龄。这些古梨树不仅生命力顽强,还能通过根蘖萌发与枝条嫁接的方式延续种质,堪称全球梨属植物界的“活化石”。作为中国梨属植物的起源地,以及栽培梨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什川古梨园保存着全球数量最大、品质最优的冬果梨和软儿梨古树群。园内还拥有20多个北方主要栽培梨品种和野生杜梨,是我国北方栽培梨的活态基因库。这些珍稀古老种质通过嫁接,不仅惠及我国黄河流域,还远播东亚和北美等梨产区。古梨园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样令人叹服。梨园通过农林复合等间套作种植,园内共存着近20种农作物,栖息着20多种昆虫杂草,土壤中更孕育着约350种细菌和460种真菌。这里既是农业生产的场所,也是岩羊等野生动物的觅食地和迁徙廊道,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整体。“什川古梨园系统”是全球稀有的古梨树种质资源原生境保存地,是黄河沿岸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活态宝库。

传承千年的农耕智慧及其知识体系。走进梨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高达10米的参天古梨树。面对如此高大的果树,什川先民创造性地发明了“天把式”这一独特的高空作业技艺。这项需要特制云梯农具的技艺,不仅考验什川梨农的体力和技巧,更体现了对古梨树和古梨园的敬畏之心。什川梨农还总结出一整套顺应自然的病虫害防控技艺:春季掸花、夏季堆沙、秋季抹泥、冬季刮皮整枝。这些看似简单的土办法,却是几百年实践积累的自然病虫害防治体系和古梨树复壮秘诀。为应对黄河泛滥,先民们发明了梨树高位嫁接技术,促进了梨树长寿;为延长梨果保存期,创造了传统的地窖储存工艺。这些智慧结晶至今仍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什川古梨园系统”是世界珍贵的梨园复合农作技艺及其知识体系的发祥地及传承地,是什川人民的农耕智慧结晶。

四季如画的梨园景观和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什川古梨园农林复合的生态景观之美,堪称大自然的杰作。以什川黄河湾为中心,古梨树星罗棋布,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春赏花、夏乘凉、秋摘果、冬观雪”,古梨园一年四季皆是景。每年四月,万亩梨花竞相绽放,如雪似云,吸引着数十万游客前来观赏。古梨园与当地民居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几乎每户庭院都种植梨树,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处处可见古梨树的身影。这种“梨在村中,村在梨园”的庭院格局,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栖居。“什川古梨园系统”不仅是一个农林复合的农业生态系统,更是一部活态的农耕文明史。园内传承着以“社火”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来自梨园农耕的“梨园鼓子”“太平鼓”和“铁芯子”等传统表演艺术至今仍在节庆活动中大放异彩。当地的饮食文化同样独具特色。冻梨、梨膏等传统食品,不仅延续了古法工艺,更承载着当地人的集体记忆。这些传统文化如今正在通过农文旅融合焕发新的生机。冻梨、梨膏等特色产品通过电商走向全国,民俗表演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当地政府还积极推动研学旅游,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古梨园的文化价值。“什川古梨园系统”拥有世界独特的梨园生态景观及乡土文化,是弘扬黄河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农文旅产业的宝贵资源。

自古进出什川有旱路和水路两条道。早期先民可以一年四季依靠羊皮筏子到达什川黄河西岸,再沿着岸边川塬间的崎岖山路,通过肩挑马驮进出兰州;或者在黄河丰水期,通过船只沿着黄河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经水路进出兰州。1969年什川农民开始自筹资金,建设了进出什川古梨园的唯一通道“中国农民第一桥”,从此突破了黄河天堑。如今,从兰州出发半小时即可抵达这片世外梨园。站在“什川古梨园系统”的制高点远眺,黄河奔流不息,古梨树苍劲挺拔,让人不禁感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智慧。这片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生机勃勃的古梨园,不仅是一个可持续的农业及食物保障系统,更是黄河农耕智慧的生动体现。在全球生态环境面临挑战的今天,“什川古梨园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其保护与传承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座谈会
    2025-06-08
  • 提产增效创新模式赋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6-07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召开会议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力推动院系统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2025-06-06
  • 农业农村部召开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委员座谈会
    2025-06-06
  • [CCTV-13]《朝闻天下》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时节 各地推动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2025-06-06
  • 冷凉区油菜-烟草一年两熟高效复种模式获突破
    2025-06-06
  • 利用山柳菊基因实现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
    2025-06-06
  • 万建民院士团队揭示水稻高温胁迫后生长恢复机制
    2025-06-06
  •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2025-06-05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发布《军事设施建设条例》
    2025-06-0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