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人民日报]养猪是门技术活(关注·我在科技一线④)

发布时间:2016-07-25 |来源: 《人民日报》2016年7月25日 |作者:蒋建科
字体 小 中 大
    城里长大的孩子“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农村长大的孩子接触现代化养猪场的机会也不多。

    现代化的养猪场如何养猪?记者日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昌平实验基地猪场养了两天猪,零距离感受现代化养猪的学问。
 
记者蒋建科正在为母猪加料
 郑永平摄

    进猪场有点像进核电站。猪吃的是颗粒型全价饲料,公猪有时候还要喂鸡蛋

    7月15日一大早,事先按程序到所里申请办手续、再经过场长批准同意后,我随赵克斌研究员和王立刚博士一起来到位于北京昌平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昌平实验基地猪场。这个实验基地猪场有8名职工,共饲养1500多头猪,主要任务是协助研究所各课题组及各合作单位完成国家、农业部及地方的养猪科研攻关课题。

    进养猪场有点像进核电站。第一道门,保安核对车号后打开伸缩门放行。第二道门,按门铃,进到消毒间,喷淋设备自动打开,喷出雾状消毒剂,给外来人员进行消毒。大约5分钟后,我们走出消毒间,来到另一间屋子,洗手洗脸,换上消过毒的工作服,穿上专用雨靴,再经过一个消毒池,然后才进到养猪场。

    一股浓烈的味道立马扑鼻而来,我皱了下眉头。场长郑永平笑着说:“我们长期在这里工作,对这种味道早已经习惯了。”

    “可别小看养猪,这也是一门技术活。母猪每天要吃5.5公斤饲料,公猪要吃3公斤饲料,什么时候吃,吃多少,都要随时记录。小猪仔出生,还要及时称量体重并记录在案”。郑场长一边说,一边让我从拌料、清理猪舍卫生等简单的工序干起。

    印象里,养猪一定少不了猪草和麸子。可是,当我定睛一看,却发现这里用的都是一节一节圆柱状的颗粒饲料。赵克斌介绍说,这是颗粒型全价饲料。所谓全价饲料,就是根据猪的生长需要配制而成的直接可饲喂的饲料,里面含有足量的猪成长所需的全部营养元素。“规模化养猪早就不再是随便给点猪草,或者拌点麸皮那么简单了。”

    赵克斌告诉我,由于实验基地不大,所以饲料都是从大型饲料厂购买的。这种饲料都是经过膨化的,做成这种形态猪比较喜欢吃。但是有的猪,比如哺乳期的母猪,更适合吃湿湿的料,所以喂母猪的料一般都放到推车里,用自来水搅拌均匀后再用铁锹放到食槽里。

    喂养育肥猪(专门产肉的猪)就比较简单了:把它们直接放到一种半自动化的饲喂装置里,饲料都在一个大桶里,可以在它们想吃的时候从底部缓缓流出,保证24小时随时吃。

    郑场长说,养猪大致分为4个环节,即配种、生产、保育和育肥。

    这个养猪场共饲养7头公猪,每头公猪平均为20到30头母猪配种,公猪不仅食量较大,有时还得给他们喂些鸡蛋,以补充蛋白质。

    母猪的妊娠期大致为114天,一般提前一周将其赶到专用的产床上待产。一头母猪通常一次可以生产10到18头小猪仔。由于母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所以能用来下小猪的母猪一般有8对乳头,个别也有7对。如果母猪一次生产超过16只小猪,就只能把多余的小猪送到别的母猪那里哺乳。

    我记得曾在一档电视节目里看到:小猪都是固定在一个乳头上哺乳,当主持人把所有小猪打乱,不一会儿他们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王博士解释说:“这是对的。先出生的小猪可以优先选择出奶量大的乳头,也有争抢的情况,生下来比较大的小猪往往能抢到奶水足的乳头。一旦确定,它们就会固定下来。”

    小猪出生后30天为哺乳期,30天到70天为保育期。70天到180天则为生长育肥期,猪出栏时体重可达100公斤。

    猪的一大本性是打斗。郑场长说:“刚出生的小猪,第一件事是要把它的獠牙剪掉,不然它们打斗时会用獠牙把对方的脸划破,甚至将母猪的乳头划破。平常大家看到的猪没有獠牙,其实都在刚出生时给剪掉了。”

    即使没有獠牙,它们也要相互打斗,直到排出强弱顺序,从此干什么都依照这个顺序进行。例如,天气冷了,强壮的睡在中间,其它的只能围在边上。

    养猪场的猪只需半年就可以出栏,这是品种科技含量提升的结果

    两天下来,我在这个养猪场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

    比如,每头猪的耳朵上都有形状各异的缺口。王博士告诉我,这是一种标记方法。因为这个养猪场饲养的都是纯种猪,所以通常都按照种猪场标准管理。“一般左耳朵上的缺口表示个体号,右耳朵上的缺口则表示窝号,表明它是哪一窝出生的。这样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这头猪的父母分别是谁,以利于科学研究。也可以说,猪耳朵上的缺口标记着它们的遗传密码。”

    在饲养过程中,我发现,尽管养猪场地方不大,但每头猪在哪里吃,在哪里睡,在哪里拉,都会有固定的地方。

    王博士说,猪其实很爱干净,甚至超过人们认为最爱干净的猫。但是由于猪皮肤上的汗腺退化得很厉害,不能大量排汗,所以猪很怕热。在规模化猪场,夏天有湿帘降温,有的甚至还有温控系统,所以猪能保持良好的卫生。但农村往往不具备条件,猪只好在池塘或其它脏水坑里打滚,而且会乱吃东西,这些都给人留下“脏”的印象。

    “猪其实也很聪明,可能是已知家养动物中最聪明的。猪不仅学东西特别快,有时候还会耍些‘小伎俩’。”王博士说,多项研究都表明,猪的智商可能能达到黑猩猩的级别。但是,因为猪的视力很差,加上头颈部的构造不灵活,猪看起来就会显得比较笨。

    针对社会上“猪都是用激素催出来”的说法,赵克斌认为,这是一种误读。“猪出栏快是由品种的特性决定的。过去农村的散养猪都是土猪,本身发育就慢,其营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所以一般需要饲养一年,而如今只需半年就可以出栏,这是品种科技含量提升的结果。”

    也有人认为,猪养得时间长,味道比较好。赵克斌认为这是事实:“随着饲养时间延长,各种风味物质越沉积越多,脂肪也越沉积越多,所以吃起来又香又有味儿。但是,正如我们知道的,饲养期长了有一个主要变化是猪的脂肪含量大幅增加,而同时蛋白质含量会大幅降低,因此,虽然半年出栏的猪味道稍差,但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是一种比较健康的肉类。所以,从营养角度看,半年出栏的猪肉还是不错的。”

    如何让大白猪的乳头数都能达到8对或者以上,也是课题组攻关的一个方向

    与普通商品猪场主要生产由大白猪、杜洛克猪、长白猪三种猪配出来的“洋三元”猪不同,中国农科院昌平基地猪场一直坚持用科研指导生产的原则制定饲养方案。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2015年,猪场就提供试验猪1300余头,完成各类试验采样200余次,为各项科技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王博士介绍说,培育一个猪的新品种,需要20到30年时间。目前,他们主要饲养品种为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大白猪。虽然大白猪品种应用最广,但并不是特别完美。“大白猪的乳头数个别还有6对的,如果它的乳头数都能达到8对或者以上,就不会有许多小猪因为抢不到乳头导致营养缺乏而夭折。因此,如何让大白猪的乳头数都能达到8对或者以上,也是课题组攻关的一个方向。”

    我注意到,虽然现在的品种越来越高产,但是产的小猪并不均匀,有的小猪出生时体重能达到2千克,有的却只有0.5千克。

    “小于0.8千克的猪死亡率在60%以上。所以,怎么让小猪生的时候更均匀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王博士说。

    昌平猪场从2009年起,花费5年时间构建了一个由三个世代的大白猪和民猪构成的试验群体。直到现在,这个群体还是世界上利用我国地方猪种构建的第二大资源群体。利用这个群体,王博士所在的课题组找到了大批中外猪种特色性状重要基因,开发了肉质、胴体、骨骼等性状相关大规模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及拷贝数变异(CNV)标记用于猪的育种。以此为主要内容申报的成果已于2015年底通过了中国农学会的科技成果鉴定,成果评价总体水平为“国际先进”。

    两天体验下来,我深刻地感受到,以畜牧科技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技是一门科技含量很高的学科,再不能用“落后”等词汇来形容了。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