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光明网]夏邑西瓜破茧记:科技赋能“甜蜜产业链” 提质升级

发布时间:2025-06-24 |来源: 光明网|作者:宋雅娟
字体 小 中 大

初夏六月,黄河故道的沙土地上,夏邑县北岭镇的连栋温室大棚里,一排排西瓜藤蔓顺着尼龙绳向上攀爬,拳头大小的功能性小西瓜“中禹22”悬挂在半空,表皮的绿色纹路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这批瓜20天后上市,每斤能卖8块钱。”正在整理吊绳的瓜农孙建国指着藤蔓告诉记者,“三年前谁敢想吊蔓西瓜能让亩收入翻两倍?”

金字招牌下的困境:单一品种遭遇发展天花板

这片被黄河故道滋养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西瓜王国”。2024年,夏邑20万亩西瓜田中有17万亩设施大棚,年产70万吨西瓜创造超20亿元年产值。“中国西瓜之乡”“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荣誉加身,让夏邑西瓜走进全国132个直销点,但辉煌背后暗藏困顿。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瓜类产业团太康试验站站长、河南省西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何楠介绍,夏邑设施大棚西瓜生产此前主要是花皮圆形红瓤早熟品种+早春大棚多层薄膜覆盖、爬地栽培,主栽品种为“早佳8424”和“美都”,品种结构较为单一,且同类型种子包装繁多,突破性品种较少,特色、高档优质精品品种缺乏,市场竞争力受限,且“早佳8424”皮脆裂果、不耐贮运也影响了瓜农的收入;长期的大棚设施栽培,重茬死苗现象严重;瓜农各自分散育苗,冬季遇到雨雪低温等恶劣天气时,保温设施和管理技术跟不上。调整品种结构、引进高档精品、特色品种和规范种子迫在眉睫。

良种是根本,好品种好种子带来好收成

改变始于2022年春天,何楠团队带着功能性西瓜“中蜜1号”“中禹22”等新品种来到北岭镇,在一片“老病地”搭起吊蔓架。“起初老乡们笑我们‘瞎折腾’,说西瓜哪有吊起来种的?”何楠回忆示范初期的场景,“但当他们看到吊蔓西瓜均匀的果型和翻倍的售价,态度慢慢转变了。”

北岭镇瓜农孙建国在专家指导下吊蔓栽培1亩富含瓜氨酸的“中禹22”,按“一株一果”法每亩种植2300株。首批西瓜长成圆果形、彩虹色果肉,收购商当场开出每斤5元的高价。“那批瓜卖了2.2万元,相当于过去两亩地的收入!”如今他10亩大棚全部改为吊蔓栽培,2023年亩产达2.5万元,较传统模式多赚1.3万元。

吊蔓栽培的核心在于立体化管理。何楠介绍道,“地爬栽培每亩900株,吊蔓能种2200-2500株,虽每亩成本增加1500元,但产量持平、售价翻倍。”

目前,何楠团队已经在夏邑建立了300余亩吊蔓小西瓜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使用功能性西瓜新品种“中锦91”“中禹22”等,进行标准化栽培管理种植的同时,专家团队驻点指导、高素质农民培养计划,以及“四步培养法”(农民→高素质农民→党员→村干部),培育了326家合作社、150名验瓜师、12万从业者,为产业升级注入了动力。

同时,在太康县,何楠团队帮助瓜农与深圳企业合作,订单种植80亩吊蔓西瓜,保底收入9000元/亩,高产可达万元,西瓜栽培模式从地爬栽培升级到吊蔓栽培,产业经济效益实现翻番。

“吊蔓种植西瓜虽然成本稍高,但在提高品质、增加产量、延长保质期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何楠说。

从育苗到销售,补齐短板打造全链条竞争力

夏邑县的西瓜产业链已初具规模。近年来,夏邑县投资了1600万元建设智能化育苗温室,扶持了10家专业化育苗企业,规模化育苗企业3家,年产种苗超300万株;专家团队作为技术支撑,重点给夏邑县高翔种植专业合作社(苗场)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提高了西瓜嫁接的成活率、成苗率和优质苗比例。

在套种方面,积极推广“西瓜-辣椒”轮作模式,利用拱棚空闲期种植辣椒,亩效益稳定在1万元以上。成功发展了吊蔓小西瓜1000余亩,实现增收1210万元,推动了当地西瓜产业提质升级;在夏邑县孙畅种植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团既提供了中锦91、中禹22、中禹13等吊蔓功能性小西瓜品种,又全程进行技术指导,良种良法配套,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预期效果。

谈起收成,合作社负责人孙畅笑开了嘴,“何老师带来的几个新品种,在我这连栋温室大棚里种植,外观漂亮,容易挂果,产量高、品质优,口感好,个个顶呱呱”。

依托电商优势,团队还设立了132个全国直销点,2024年线上交易额突破2亿元,并入选“农产品电商百强县”。在品牌建设方面,“夏邑西瓜”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价值达25.53亿元。

“优良的西瓜品种通常具有更好的坐果性,瓜胎出得早且密,瓜秧稳健不旺长,有助于提高产量;好品种瓜个大小均匀,皮薄、含糖量高,剖面均匀,无空心等,有较高的商品价值,且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和耐贮运性,能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对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何楠表示,“建议未来进一步调整西瓜品种结构,推广抗病耐储运的中小果型功能性西瓜品种,加强种子市场监管,推广西瓜新品种和栽培新模式,进而推动夏邑西瓜产业提质升级。”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科技日报] 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创制成功
    2025-06-25
  • 韩天富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5-06-24
  • “中麦578”规模化种植再获增产增效新突破
    2025-06-24
  • [人民日报]油料所创制食品特征风味酯绿色高效制备新方法
    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油料所创制食品特征风味酯绿色高效制备新方法
    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中麦578黄淮海区创大面积实收高产典型
    2025-06-24
  • 习近平将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5-06-24
  • 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
    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蜂机协同高效授粉助力新疆白杏单产大幅提升
    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细长粒型水稻如何高产?这个因子有“办法”
    2025-06-24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