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人民日报]土豆里的“大食物观”(微观)

发布时间:2025-05-20 |来源: 人民日报|作者:常 钦
字体 小 中 大

最近一段时间,马铃薯生浆馒头生产线、以鲜薯为原料的“土豆米”生产线,分别试生产成功。热腾腾的马铃薯馒头、香喷喷的马铃薯米饭上市售卖,引发业内和社会关注。

土豆化身中国人熟悉的主食模样,这样的创新,成为践行“大食物观”的生动案例。

长期以来,马铃薯多以鲜食蔬菜或油炸零食的身份出现在餐桌上,但这只能展现其营养价值的一小部分。马铃薯是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人体必需氨基酸和膳食纤维的全营养食物。比如,其维生素C含量高于多数苹果,钾含量甚至超过香蕉。把马铃薯作为主食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对于改善国民膳食结构、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促进农民增收的角度看,马铃薯也有十分独特的价值。在中国西北的旱塬、西南的石漠化山区,多数作物难以种植,马铃薯却能顽强生长。在甘肃定西,当地老乡感叹:“别的庄稼种不好,土豆就是我们的‘铁杆庄稼’!”耐旱、耐寒、耐瘠薄,不与主要粮食作物争夺宝贵的优质耕地,无需太多灌溉,马铃薯因而被称为“铁杆庄稼”。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徐建飞表示,我国马铃薯70%以上的种植区域分布在脱贫地区,马铃薯在这些地方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当前,我国马铃薯总产量的增加,已从靠面积扩张转为靠单产提升。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新形势下,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不能只盯着某些品种或环节,而要着眼于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寻找增量空间、提质潜力。作为一种传统食物,马铃薯在世界各地已被研究出各式各样的吃法,尤其以“大食物观”来衡量,其开发潜力仍远未穷尽。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马铃薯不仅被制作成淀粉、全粉、预制菜肴,加工副产物也“变废为宝”。提取的马铃薯蛋白营养价值高、致敏性低,成为植物蛋白市场新宠;马铃薯渣被开发为膳食纤维补充剂或饲料,价值潜力被“吃干榨净”,经济效益更为显著。

小小一颗马铃薯的“变形记”,给我们深刻启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将视野从有限的耕地拓展到广袤的国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引擎,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要大力促进食物新品种、新领域开发,也要注重以新技术、新思维让传统食物焕发新活力。

放眼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有效拓展食物生产空间边界;以现代科技挖掘食物营养价值,助力群众吃得更营养更健康;通过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增加值,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充分释放一类类作物中蕴藏的能量,就能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动能。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央广网]800余名中外学者齐聚昆明 共话农业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
    2025-05-21
  • 做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干部群众奋勇争先谱新篇
    2025-05-21
  • 黄三文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2025-05-21
  • [光明日报]农产品碳足迹有了基准数据库
    2025-05-21
  • [农民日报]防控小麦茎基腐病有良方
    2025-05-21
  • [人民日报]普冰系列远缘杂交创新种质加快推广 形成小麦产业新质生产力
    2025-05-20
  • 共筑农业生物多样性全球行动新篇章
    2025-05-20
  • 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在京发布
    2025-05-20
  • [新京报]当小麦遇到冰草 新品种小麦即将成熟
    2025-05-20
  • [中国新闻网]60余国官员专家昆明共议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道
    2025-05-20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