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科技日报] 庄巧生:给小麦品种“相面”

发布时间:2024-11-04 |来源: 科技日报|作者:马爱平
字体 小 中 大

2c72cb32-7cf9-4af0-a446-a02f5dbcd178.jpg

人物简介 庄巧生(1916年—2022年),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新品种选育与研究,为国家粮食安全、种业科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主持育成“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8号”等高产抗病冬小麦优良新品种,累计推广约4亿亩。他带头改进育种方法,主编的《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为提高全国作物育种理论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并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图片由本报记者王小龙制作)

【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家小事】

“北京8号”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华北平原的主栽品种之一,打破了亲本取材和育成品种地域性的限制。它的幕后功臣,便是我国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庄巧生。

1971年,庄巧生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北京怀柔基点庙城小组蹲点。这里是怀柔小麦主产区,布有进行小麦品种试验的“北京8号”示范田。

对“北京8号”,庄巧生倾注了深厚的情感。每天天一亮,年过半百的他就直奔小麦试验田,围着“北京8号”示范田转来转去,认真挑选单株,希望对它进行复壮,经常一干就干到日落。

见他在田间时而记载,时而凝视,时而弯下腰用手轻轻拨动麦秆、试探麦秆弹性……点上的同志无不钦佩地说:“庄老师这是在给小麦品种‘相面’呢!”

除了庙城小组,半山区和北部山区还分设沙峪公社和琉璃庙公社两个点。当时,这些地区是小麦种植新区。由于种植经验缺乏,加之地势较高、气候严寒、土壤较贫瘠、河滩地沙性强,小麦生产出现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给小麦品种“相面”,庄巧生便组织了田间调查。彼时,基点没有交通工具,大家笑称,调查主要靠“11路”——步行。山区路不好,有时上坡,有时下坡,有时过山涧,有时过小溪,有时还要摇摇晃晃地过列石。

“那时吃的是‘派饭’。有一次我和庄先生在琉璃庙公社后山铺大队一户人家吃‘派饭’,吃的是杏树叶棒渣粥,估计是发酵过的,有点酸,还有点苦味,不易嚼烂,我感到很难咽下。庄先生牙齿不好,我想会更难,便小声问庄先生怎么样,他回答:‘还行!’”每逢想到此情此景,作科所研究员赵双宁都感慨,“庄先生为解决当地小麦生产问题,不辞辛苦,认真调研,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对自己的一生,庄巧生曾这样写道:“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育成的十来个优良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应用;二是编了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为国家科技事业留下一些历史记录。仅此而已,微不足道。”

同为作物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对庄巧生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我深知这些工作与成果的来之不易!”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