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至27日,以“发展智慧灌溉 数智赋能农业节水”为主题的第四届智慧灌溉大会在江苏昆山市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以下简称“灌溉所”)、国家灌溉农业绿色发展联盟联合主办,苏州中农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苏州驭水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协办,汇聚百余位国家灌排企业、科研院所、灌区管理部门及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相关代表,通过技术研讨、成果展示、实地观摩等多元形式,共探智慧灌溉发展路径,共绘农业节水绿色蓝图。
智慧灌溉破解农业水资源刚性约束
近年来,我国智慧灌溉行业加速发展,在技术研发、设备推广、应用规模上均实现突破。据统计,2024年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2024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0,智慧灌溉技术在主要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种植区的普及率明显提升。智慧灌溉通过精准感知、科学决策、智能执行实现农业用水精细化管控,显著增强了农业生产抗旱防涝减灾能力,为国家农业高质量发展及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致辞指出,我国农业正从“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模式,加速向“靠科技、靠创新”的现代化路径转型,面对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水资源刚性约束趋紧的挑战,用更少的水种出更多更好的粮,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他强调要强化智能农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建设智慧灌溉技术熟化基地,搭建复合人才培养平台,推动推进国家农业节水增效、粮食稳产高产。
灌溉所所长王景雷介绍,灌溉所已围绕“安全供水、精准控水、高效用水”进行智慧灌溉科技创新多维布局,在科研基础设施方面,谋划建设全国农业水效网,为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核心支撑;在关键技术装备上,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多年科研成果积极研发灌溉智能体,推动灌溉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在协同创新上,牵头组建国家灌溉农业绿色发展联盟,整合产学研用资源加速成果转化,从全产业链出发推动农业节水增效、保障粮食安全。
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高文伟致辞时表示,昆山始终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同推进,将智慧灌溉作为破解“人多地少水紧”矛盾的关键抓手。当前,昆山已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推广智能灌溉技术,通过智慧灌溉改造的农田亩年均节水20%以上。下一步将依托本地产业优势,加强与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打造智慧灌溉示范项目,为区域农业节水增效、保障粮食稳定供应提供县域实践样板。
活动现场,嘉宾还前往成果展示区巡展,十数家涉及智慧灌排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的科研院所、企业展示农情监测设备、智慧灌溉系统、智能灌排装备等技术产品。嘉宾了解产品应用成效,直观感受技术变革。
多学科深度融合成为智慧灌溉核心驱动力
“智慧灌溉不是单纯的技术设备升级,而是要突破农业水循环、作物生理响应、环境动态变化和系统协同调控多环节的基础理论瓶颈。”第四届智慧灌溉大会特设学术报告会,王景雷主持时指出,智慧灌溉仍面临精准调控难、区域适配性不足、数据协同效率低等挑战,需要拓展突破传统农田水利学科边界,“农业科学、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这正是破解当前行业难题的核心路径”。
与会专家学者以多学科融合为匙,展示理论发展成效,明晰前沿学术脉络,共同探讨复杂农业环境下农业节水全链条的智慧解决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以“北方地区农田灌溉发展现状与问题思考”为题,直指北方灌溉技术痛点,为北方灌区区域化灌溉方案指明优化方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瑞芝带来“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报告,解析玉米密植模式下的灌溉水肥一体化与大面积高产管理技术模式,助力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所长张宝忠在报告“灌区智能高效输配水技术与产品”中提出,通过改造灌区渠道管网、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破解老旧灌区输配水效率低、设备智能化不足等问题。武汉大学史良胜教授分享“水稻智脑研发与应用”,将人工智能与农业科学深度融合,整合多源数据构建决策系统,为水稻主产区绿色增粮开辟新路径。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聂鹏程围绕“空天地一体化大规模农田信息感知与智能决策”作报告,提出构建卫星、无人机与地面高精度监测联动的立体感知网络,为大面积、低成本农业农村全域化信息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和AI服务;灌溉所研究员陈震分享“多特征融合和智能管控的精准灌溉技术与装备”成果,通过融合多源数据、轻量化算法并与智能装备联动,有效破解传统灌溉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的难题。
当前,智慧灌溉正朝着可持续、规模化及多学科深度融合方向发展,王景雷指出,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协同、数据驱动的精准化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不仅能推动突破行业瓶颈,也为后续智慧灌溉技术规模化应用、筑牢行业高质量发展根基提供核心指引。
技术应用呈现场景化与精准化特征
作为大会的创新展示平台,成果发布与项目路演环节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代表,多元智慧灌溉实践成果集中亮相。
现场发布成果覆盖温室、大田、稻田等多场景,既有“基于智能测控与数据融合的温室水肥一体化智能调控装备”“宜机化日光温室东西垄栽培水肥变量灌溉智慧管控技术”,为设施农业精准灌溉提供解决方案;也有“天穹AI大田农业数字化中心”“稻田精准智能控灌系统”“土壤墒情及灌溉需求预测技术”,针对不同作物、地域特点形成差异化方案,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破解农田灌溉效率难题。
企业与科研团队还聚焦技术落地痛点发力,推出“移动式灌溉首部系统”和“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智能装备,分享“灌区灌溉与农业信息化智能配套建设”“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国内一流创新平台”等方案,解决一线实践问题,推动技术高效落地应用。
大会同步在昆山市陆家未来智慧田园设置全空间成果互动展区,与会嘉宾沉浸式观摩农事中心及“A+温室工场”,实地考察智慧农业应用实效,感受无人农场精准作业、自动调控的魅力。
“我国智慧灌溉技术已从单一设备改进迈入系统性技术重构阶段,成果从通用型技术供给转向场景化精准适配”,王景雷介绍,智慧灌溉正在从科学研究向规模化落地应用目标加速迈进,应用范围从设施农业中的高附加值作物延伸至大田主粮作物,呼应节水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实践动能。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农业节水实践深度融合,智慧灌溉将持续发力,让每寸耕地用上及时水、高效水、生态水,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筑牢水安全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