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新华社]守护农业“芯片”!走进种子“诺亚方舟”

发布时间:2025-07-09 |来源: 新华社|作者:胡璐、古一平、韩佳诺
字体 小 中 大

盛夏时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院农科东大道。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东门进入,远远就能看到一栋现代化的白色建筑。正面墙上,由“禾”与“重”组成的篆刻字“种”格外醒目。

这里是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也是守护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诺亚方舟”——

如同有了一些特定野生稻基因的留存,人类才能成功创制出超级杂交稻,很多种质资源蕴藏着潜在可利用基因,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很多种质资源在野外面临着灭绝危机。将这些种质资源收集起来并进行科学保存,能延长它们的寿命,并在不断进步的科技加持下,打开未来无限可能的空间。

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种质资源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当前种业振兴行动已迈入第5个年头。作为种业振兴的基础工作,我国新保存了哪些重要种质资源?应用了哪些新技术,种质资源保存效果如何?近日,记者来到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一探究竟。

走进5层楼高的种质库,一间间宽敞明亮的库房里整齐摆放着已经贴上二维码、条形码的种子瓶,试管苗容器,液氮罐。

“在这里,每个种类的种子都有自己的身份信息。”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人员张金梅介绍说,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建立了第一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但设计容量只有40万份,且现代化水平较低。为了更好地实现种质资源的长期战略保存,国家在2021年建成了这座新库,总保存规模能达到150万份。

新库里不仅继续保存原有的种质资源,最新的种质资源也在源源不断地保存进来。我国于2021年启动的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摸清了农业资源“家底”的同时,也新收集到了一批优异、珍稀、特色资源。

比如,来自西藏日喀则市岗巴县海拔4750米的青稞,是世界上已知种植海拔最高的青稞品种,具有耐瘠薄、耐冷凉、抗旱性强的特点,对培育绿色新品种意义重大。

山西翼城县农民自留的稀有爆裂玉米品种“珍珠玉米”,籽粒钙含量高,爆花率达99%以上,用于改良我国爆裂玉米品种,推广后有望改变我国用于爆米花的玉米品种多数来源于进口的格局。

“这些新收集到的‘宝贝们’正在陆续入库中。”张金梅告诉记者,种子录进种质库前,还需要经过分类学鉴定、查重去重、质量检测等环节。与以前相比,新库应用了更加现代、科学的技术。

为了确保种子入库的初始质量,入库前会对种子进行质量检测。以前多是由工作人员肉眼或显微镜观察种子表面来检测,现在则采用CT扫描检查种子的完整度、饱满度,还应用了电子传感器和光谱等无损检测技术,不仅效率更高,也减少了种子发芽检测对种子的消耗。

在保存能力上,新库新增了试管苗库、超低温库和DNA库。张金梅解释说,有一些作物不能产生种子或种子不能耐受低温低湿的保存条件,就可以用超低温库和试管苗库保存作物的茎尖、休眠芽、花粉等组织材料。“现在我们有条件为种子量身定制更加科学的保存方案。”她说。

穿过质量检测室、种质库房,来到了自动控制台。记者从大屏幕上看到,灵活敏捷的机械臂将装好种子、贴上标签的瓶子送至传送带,由传送带送到传送区后,上方的“蜘蛛手”就会自动抓取瓶子,放到种质箱内。之后,堆垛机会按照工作人员通过电脑系统下达的指令,将一个个箱子放到立体架上。

“以前工作人员需要穿着棉衣在零下18摄氏度的低温库里登高爬梯存取这些种子,现在我们的立体架从以前的3、4米调高到了10多米,统一由机器处理,不仅库房可利用空间更大,也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张金梅表示。

更大的库容、更丰富的保存内容、更科学的保存技术,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一扇窗口,展示出我国种质资源保护系统的日益完善。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了解到,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我国正在加速建立健全国家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同时加快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和改良创制,真正搞清楚资源的特征特性和利用价值,更好服务育种创新。

目前国家保存资源的基因型、表型鉴定比例分别超过60%和30%,由此产生的海量鉴定数据可为未来AI智慧育种提供基础支撑。正在建设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化平台将于年内上线运行,加快资源有序共享交流。

除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成运行以外,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投入运行,世界单体最大的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主体工程也在加紧建设。

随着一艘艘“诺亚方舟”建成并有序运转,我国种质资源得到更好保护,也不断种下更加美好的希望之种。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中国农业科学院推进动物健康领域国际合作
    2025-07-10
  • 从单细胞视角预测和解析水稻复杂性状调控
    2025-07-09
  • [科技日报]研究发现黄麻纳米纤维素可成益生菌“防护盾”
    2025-07-09
  • [工人日报]生态低碳栽培显著提升茶园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
    2025-07-09
  • 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阿维菌素的绿色制造新策略
    2025-07-09
  • 光热储一体化新模式助力温室环控绿色转型
    2025-07-09
  • 控制桃子软化速度的关键基因找到了
    2025-07-09
  • 敲除小鼠沉默子影响细胞重编程
    2025-07-09
  • 青稞β葡聚糖联合乳酸杆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
    2025-07-09
  • [人民日报]粮食主产区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更多“好粮食”变成“好产品”(三夏进行时)
    2025-07-09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