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光明日报]拿什么守住中国人的“油瓶”?

发布时间:2014-06-10 |来源: 《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0日 |作者:胡其峰
字体 小 中 大
    “我最发愁的事,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亏本不再种油菜,最后咱中国人的‘油瓶子’却是攥在外国人手里。”每次遇见王汉中,只要聊起油菜,平时笑眯眯的他,总会不自觉地“愁上眉梢”。
    王汉中,国家油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
    记者不久前获得的两组数据,印证了王汉中的“忧愁”——
    我国食用植物油年消费量目前已突破3000万吨,但国产食用植物油产量却常年徘徊在每年1000万吨左右,致使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只有约40%,60%以上依赖进口,严重威胁着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
    传统油菜生产(人工直播种植),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成本每亩约185元,人工成本(10个工)每亩约800元,每亩生产成本合计985元;按传统生产高产水平亩产180公斤、每公斤菜籽5元计算,每亩收入900元;对照成本,农民每亩亏损85元。
    “这样的后果,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种植油菜!”王汉中在多个场合这样焦急地“呐喊”。
    然而,5月中旬的一天,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夹竹园镇,记者再次见到王汉中,这位“油菜专家”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这一天,他和他的团队花费多年心血,研发推广的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在夹竹园镇万亩油菜示范区一“亮相”,就博得一片喝彩声。
    老贺的兴奋
    夹竹园镇观音寺村的农民老贺,因为种油菜亏本,这两年一直在城里打工。这天,他一早就来到万亩油菜示范区的地头,和许多村民一道,用心地听农技专家们讲解由9项技术组成的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
    “前茬水稻收割前15天,将稻田排水落干,水稻收获后晒田3~5天,利用联合播种机抢墒播种、开沟、施肥、覆盖,后期排水要流畅。这样的话,出苗率能提高20%~25%,苗情还整齐,长势不会错。”荆州市农科院的专家们耐心介绍着其中的土壤适墒管理技术。除此之外,机械化品种、密度调控、缓控释全营养一次施肥、联合机械播种、芽前封闭除草、“一促四防”、机械收获和秸秆快速腐解等技术,也分别由专家向闻讯前来的村民们一一讲解。油菜地头,油菜播种机、低空喷雾遥控飞机、联合收割机、分段收割机、全自动化旋耕机一字排开;一架低空喷雾遥控飞机,正在油菜田上空来回飞行做着示范;不远处,几台收割机正发出轰鸣声。
    王汉中告诉记者,“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研究,主要针对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程度低和技术集成度差的瓶颈问题,对品种、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机械等方面的优势技术、产品和装备等9项单项技术进行集成,并向农民进行示范推介。
    “过去累一天,一个人也就收一亩地,有了收割机,十几分钟就行了!”老贺看得真切。
    荆州市农科院的欧阳敦军常年在地头和农民打交道,他告诉老贺,收割机在作业时,还可以将油菜秸秆就地粉碎,并喷施复合生物菌剂加速秸秆腐解,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后季菌核病发生。
    “这样就不用再烧秸秆了!”老贺一脸兴奋。
    种油菜能挣钱吗?
    “如果挣不着钱,老贺是不会回家种油菜的!”王汉中说。
    近年来,我国油菜传统种植模式因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效益和效率低而难以为继。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院士告诉记者:“我国油菜主产区的机耕率仅为37%,机播率仅20%,机收率仅16%,每亩用工达10个左右。所以,开展油菜生产技术模式创新,是当务之急。”
    2012年,农业部将油菜纳入到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计划,与水稻等粮食作物一起,统一部署了增产模式攻关。紧接着,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专门安排了“油菜增产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研究”课题。作为该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王汉中所在的油料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展科技攻关。
   “缺少适于机收的品种,是制约油菜生产机械化的重要瓶颈。”吴孔明说。油料所选育的新品种,是世界上首个集高含油量、强抗裂角、高抗倒伏、抗菌核病为一体的双低油菜品种,也是目前最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目前已在湖北、湖南、江西,建立了5个高效生产模式示范基地。
    在地头,欧阳敦军给老贺算了一笔账:采用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后,菜籽实际亩产可达210公斤,按收购价每公斤5.5元(新品种的菜籽含油量达49%,其收购价格可比一般品种高10%以上)计算,每亩种植收入1155元。扣除机械、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成本每亩约425元、人工投入每亩60元(清沟排渍),每亩纯收益670元左右。“种油菜是我们公安县的传统了,有了靠谱的技术和机器,我肯定还要回家种油菜!”老贺对记者说。
    供给如何平衡?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农业部门工作了30多年,和王汉中一样,他对我国食用油安全的忧虑已非一日。
    “油料已成为我国对国际市场依存度最大的大宗农产品。”陈萌山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
    1993—2013年,我国植物油消费量从763万吨增长到3081.4万吨,增长了303.8%;人均年消费量从6.4公斤上升到22.8公斤,超过世界年人均20公斤的水平。与此相反,近5年来,我国油料(含大豆)播种面积基本在3.3亿亩左右徘徊,产量在4700万吨左右起伏,植物油年产量维持在1000万吨左右。食用植物油供需的缺口逐年增大,导致我国油料和植物油进口剧增,对国外的依存度迅速上升,2012年我国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净进口466.5亿美元,是造成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目前只有约40%。我认为,40%已经是维持社会基本需求的红线,是保证我国植物油供给基本安全的底线!”
    至于为什么选择“油菜”来承担这副重担?陈萌山道出了原委:“近年来,我国围绕油菜的多项科技创新,已经能够支撑这副重担。”
    陈萌山为此一口气举了5个例子:一是油菜杂交研究世界领先;二是三熟制极早熟油菜品种创新领先;三是油菜高含油量育种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四是率先创建了适合亚洲稻作区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五是领先开启了油菜后基因组时代,全面提升了我国油菜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华中农业大学的傅廷栋院士也一直主张让油菜来担当重任,他的理由是:在国产油料作物中,油菜能利用南方冬闲田生产,不与主要粮食作物争地;油菜还是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理想的轮茬作物,种植油菜后,可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释放土壤中磷元素,熏蒸灭杀土传病原微生物,降低粮食作物的病虫危害,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我国长江流域约有1.5亿亩冬闲耕地和滩涂,如果有效利用,可增加6000万亩以上的油菜面积。
    但愿农民老贺“要回家种油菜”的心愿能尽早实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