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农民日报] “金字塔”式平台建设激活创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9-23 |来源: 农民日报|作者:刘趁
字体 小 中 大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空间站冷藏了1亿颗农作物种子,保存来自地球的生命“火种”。北京市海淀区农科东大道上,坐落着一座现实版的种子“诺亚方舟”。在这座总体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科学家利用珍藏的种子,成功培育突破性新品种,为我国育种科研和产业化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我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条件的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不断提升,构建了以重大农业科学工程为“塔尖”、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中坚”、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和科学试验基地为“塔基”的“金字塔”式体系框架,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塔尖:“国之重器”奠定创新未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常年干旱少雨,土壤泛着盐碱,庄稼生长困难。今年,村民凯赛尔·热则克却种出了亩产600多公斤的高产小麦,原先对产量的担忧在测产后烟消云散。“我明年还想继续种这个品种!”他说。凯赛尔种植的品种为二系杂交小麦“京麦189”,是我国通过审定的第一批耐盐碱杂交小麦品种之一。

一直以来,培育高产、抗旱、耐盐碱的杂交小麦品种是世界性难题。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携带优良基因的种质资源作为“祖先”,就无法培育出优异的新品种“后代”。“京麦189”正是科学家在我国种子材料中发现了光温敏不育种质资源,这才推动了二系杂交小麦体系的成功构建。可见,保存好珍贵的作物种质资源对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何其重要。

2021年至2023年,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至2023年底,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3.9万份,覆盖粮棉油糖、果菜茶桑等八大类,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家底。现如今,它们就存放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走进种质库,低温库、DNA库、试管苗库等一应俱全,机械臂、蜘蛛手机器人等设备齐上阵,种子自动化存取充满“科技范儿”。种质库保存容量为150万份,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国家队”,更一举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国家级农作物种质库,总体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新收集资源极大丰富了我国种质资源战略储备,经鉴定编目入库(圃)后将使我国资源保存总量跃居世界第一,相当于为中国种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夯实了种业振兴的资源基础。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24中央一号文件紧接着提出“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等为主的国家重大平台,为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的14万份渔业生物种质实物资源,我国研发了石斑鱼胚胎冷冻保存技术等10余种收集与保藏技术,培育出中国对虾等4个国审水产新品种;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预计容量达3000余万份,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畜禽种质资源最多、品种最全、体系最完整、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畜禽种质资源保藏中心;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将打造成世界保藏量最大的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预计将具备保藏20万株500万份农业微生物菌种、DNA以及微生物样本能力水平……“国之重器”正源源不断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释放效能。

中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驱动技术进步

在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科学家每天都对重大外来入侵物种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跨境跨区域扩散流行进行严密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万学介绍,六年前,中心跨境监测站点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由境外传入我国,农业农村部第一时间向全国下发了预警通知,组织各地技术人员加密监测预警。

“灾害一旦发生,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要加强农业生物安全科学技术研发,防患于未然。”刘万学介绍。

截至目前,中心研发了入侵生物风险预判预警技术和入侵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研发集成基于“雷达网+”的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等,在外来入侵生物预警与防控创新研究和应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跨境跨区域监测和防控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诸如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有很多。

非洲猪瘟来势汹汹的2019年,生猪养殖业遭到重创。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闻讯而动,率先开展非洲猪瘟发生规律研究,成功构建输入风险评估模型,明确了我国非洲猪瘟的主要风险来源及潜在高风险地区,对国内扩散的主要风险地区进行科学预测,为疫情成功防控和猪肉价格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塔基: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阐明发展规律

在一些极度缺水区域,种什么、怎么种,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困扰着当地农民。“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旱地,摸清规律,才能破解旱地作物适水种植的科学难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寿阳旱作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执行站长孙东宝说。早在1991年,第一代“旱农人”在贫瘠的黄土地建起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综合试验区,三代科技工作者薪火相传,通过一组组长达多年的试验,探索出了一整套旱地农业技术,水资源利用率最高可达到70%,累计应用面积5043万亩,新增粮食22.1亿千克。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大多依靠经验,“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已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2017年起,农业农村部全面统筹全国456个涉农科研院所、高校广泛参与,制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三大产业类型长期定位观测布局方案,全面开展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几年间,11个农业科学观测数据中心、148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4万个农业生态环境国控监测点拔地而起,围绕作物种质资源、土壤质量、农业环境等十大观测领域开展长期定位观测活动,对5100项观测指标开展长期定位观测,通过系统观测农业生产和环境要素获得大量长期数据,夯实了农业科学观测基础。

这些观测点位和监测数据看似是独立的,倘若把孤立的点位和抽象数据放到我国地图的坐标轴上,串点成线,农业生产规律便一览无遗。首次阐明我国旱地土壤磷素演变特征、探明红壤农田酸化时空演变特征、初次摸清我国小菜蛾越冬界限……农业科学观测为揭示农业科学规律、指导农业生产、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解决产业问题、辅助政府决策等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靠经验”逐渐成为过去,农业生产正逐步走上“靠数据”“靠科学”的新道路。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