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农民日报]一体化绿色技术破解玉米穗腐病防控难题

发布时间:2025-10-10 |来源: 农民日报|作者:邓俐
字体 小 中 大

日前,农业环境生物污染控制现场观摩暨玉米穗腐病绿色防控技术交流活动在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举行。相关省份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全国多地的科研专家与企业代表齐聚,实地观摩技术实效、共商防控良策,一套以土壤健康为核心的玉米穗腐病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备受关注,为破解玉米穗腐病及真菌毒素污染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玉米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之一,其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粮食安全与民生福祉。然而,以镰刀菌为代表的土壤习居病原真菌导致的玉米穗腐病,正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拦路虎”。玉米穗腐病一般年份发病率约10%~20%,严重年份和地区可达100%,全球每年因该病损失玉米约7400万吨,占年总产量的5%~10%,相当于1.5亿亩耕地的产量。更令人担忧的是,病原菌还会导致玉米被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伏马毒素等真菌毒素污染,不仅造成粮食损失,更对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此,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单位,组建科研团队,开启了玉米穗腐病绿色防控技术的攻关之路。

在鸡泽县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专家工作站(以下简称“专家工作站”)试验基地,一片片玉米长势喜人,与对照地块形成鲜明对比。“你看这两块地,用了绿色防控技术的玉米,植株更健壮,穗子饱满,腐坏的籽粒显著降低。”专家工作站研究员姚彦坡指着田间对比试验介绍道。

这套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整合了“土壤健康修复—病原源头阻控—生态协同调控”三大核心模块,构建起“土壤菌群重构—有害真菌抑制—玉米品质提升”的全链条防控路径。在播种期,通过多功能微生物菌剂与种衣剂配合使用,既能防治玉米根腐病、茎基腐病,又能实现催芽壮苗;拔节期喷施玉米控旺剂,若品种不抗茎基腐病,还可与杀菌剂混用,降低倒伏风险;大喇叭口期针对性防治棉铃虫、玉米螟等虫害和根腐病、茎腐病等病害,有水肥一体化设施的地块随水滴入微生物菌剂与生物诱抗剂;授粉灌浆期精准水肥管理与药剂喷施相结合,全方位筑牢玉米“健康防线”。

姚彦坡介绍,化学农药筛选与施药时机优化是技术亮点之一。试验表明,含杀虫剂的处理组可减少48.3%~63.6%伏马毒素污染,且在玉米吐丝后4~8天,通过农业无人机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能大幅减少虫害伤口,使伏马毒素污染减少46.5%~68.3%。从全国试点情况来看,技术成效显著:河北廊坊固安试验基地中,采用绿色防控的玉米植株长势显著提升;河南新乡原阳县试点玉米穗腐病发生率较对照地块降低50%;河南开封兰考县试点病害降低45%以上;即便在2025年降雨量不足往年三成的鸡泽县,该技术仍实现65%的病害防控效果,籽粒中伏马毒素浓度大幅下降。数据显示,这套技术可使玉米穗腐病及其毒素污染防控效果达65%以上,玉米单产提升6%~8%,真正实现了“控病、降毒、提质、增产”多重目标。

(单位: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烘干技术装备助力黄淮地区抢烘减损护粮安
    2025-10-09
  • [科技日报]高油高产大豆“中黄219”促黄淮海地区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
    2025-10-09
  • [农民日报]“通辽样板”走出玉米密植高产新路
    2025-10-09
  • 习近平将出席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2025-10-09
  • [工人日报]溶解性生物炭对线虫的双重效应获揭示
    2025-10-09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北京的树
    2025-10-09
  • 在赓续传承中推动文化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系列述评之一
    2025-10-08
  • [CCTV-13]在希望的田野上·秋收时节 及时烘干 注意通风 避免新收玉米霉变
    2025-10-07
  • [China Daily]Harvest festival becomes a feast for farmers and consumers
    2025-10-07
  • [中国科学报]自筛型微藻可显著提升畜禽养殖污水净化效果
    2025-10-06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