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光明日报]金黎平:让“土蛋蛋”成为“金蛋蛋”

发布时间:2020-06-28 |来源: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6日|作者:李慧
字体 小 中 大

  

  金黎平近照 资料照片

  【光明访名家·聚焦给总书记写信的25位科技工作者】

  “1984年,我考上中国农科院的硕士研究生。从1985年开始,我就投入到马铃薯研究工作中,如今已经30多年了,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说起与自己一生相伴的马铃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语气平和、波澜不惊。而她坚定的眼神、黝黑的皮肤、额头那一道长长的疤痕,却无声地倾诉着一段不平凡的马铃薯科研之路。

  “马铃薯在我国贫困地区被广泛种植,但以前我国马铃薯品种单一,农民种植技术落后,农民只能守着一亩薄田、苦于贫困。”行走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金黎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多希望有一天这“土蛋蛋”能够成为村民们致富的“金蛋蛋”。

  进行品种选育、建试验站建基地、开展技术集成示范……金黎平和她的团队风餐露宿、马不停蹄,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贵州毕节威宁县。建工作站那几年,几乎每年3月末的马铃薯播种季节,金黎平都会出现在田间地头,和当地科研人员、百姓一起进行种薯处理、材料分类、地块分区、开沟播种。贵州山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她和团队既要克服土地条块散落和不平整的困难,又要抢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播种。夏天马铃薯花开季节,金黎平也会如期而至,调查记录试验材料的生长情况。威宁的平均海拔超过2200米,紫外线十分强烈,一天暴晒后,皮肤常常被灼得褪掉一层皮。威宁的田间工作,真可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金黎平和科研人员却乐在其中。

  宁夏固原山区。工作期间,为节省时间,金黎平带领团队带着干粮下田,中午在田间地头简单吃几口,铺个蛇皮袋子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儿就接着干,经常忙到晚上八九点。常年风吹日晒,让她的脸晒得比马铃薯还黑,“在和农民一起劳动时,很难分清谁是农民、谁是博士”。

  河北坝上。每年四月末五月初,坝上依然春寒料峭,金黎平就带领着团队开始忙着整理材料和播种了。“播种时室外温度很低,尤其遇上寒流时温度骤降,在地里披着军大衣还会冻得瑟瑟发抖。9月马铃薯收获时,北京还是金秋,坝上已进入初冬,碰到下雪和冰雹更是家常便饭。”金黎平说,即便在夏天,她的衣柜里都要留存一套棉衣,以备随时上高原。

  2014年9月13日,坝上倾盆大雨,金黎平带领团队在田里赶收土豆,为防止雨水浸泡育种材料,她和团队连夜抢收,回程时天已漆黑。在返回住处的路上,迎面行驶的大货车违章越线,撞向金黎平团队所乘的三辆汽车,导致多人受伤,坐在首车副驾驶座上的金黎平伤势最重,额头缝了10针、鼻骨骨折。没通知家人、没有回京,她依然坚守在坝上。她说,作为团队的“主心骨”,自己不能随意离队。

  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常年在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36个试验站之间奔走,每年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田间地头。每到一地,金黎平都直奔主题,先下田再研讨,调研中主要“找不足、求改进”,她经常对科研人员“追根问底”,“大家似乎都有点怕我。”她笑着说。

  作为马铃薯产业科技带头人,金黎平非常注重马铃薯农技人员培训和主产地马铃薯研究人才的培养,她说:“只有扎根当地的农技人员和科研人员才是永远不走的脱贫攻坚主力军。”多年来,她率领团队为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培训,多次参加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和地方政府等组织的各类科技咨询和服务活动,为宁夏、贵州和内蒙古等培养了数千名农技人员,培训了上万名马铃薯行业从业者,并为毕节培养了第一个马铃薯博士;为河北、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培养了近20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特培和委培农技人员及硕士研究生。如今,金黎平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农技人员活跃在马铃薯科技扶贫第一线,为万千种植户带去丰收的希望。

  在科技强农理念的指引下,金黎平和团队在马铃薯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育成了中薯系列30多个马铃薯新品种并在全国推广,研制成了多套种植新技术在各地示范应用。尤其是她率领的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使贫困地区马铃薯种植平均增产22.5%,每亩平均增收542.8元,马铃薯实实在在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总书记的回信,是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最大的鼓励和信任。科技报国、科技为民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理想,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作为给总书记写信的25位科技工作者之一,我将加倍努力,在补齐行业技术短板、破解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不断开拓,推动全国马铃薯行业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金黎平说。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