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人民日报]方智远:50年干好一件事(潜心科研 砥砺创新)

发布时间:2020-09-01 |来源: 人民日报 2020年8月31日 |作者:蒋建科
字体 小 中 大

  

  方智远院士在河北保定繁种田采收甘蓝种子。 陆同鑫摄

  人物小传

  方智远,1939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长期从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一代杂种“京丰一号”,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利用技术,实现了规模化制种。先后育成甘蓝品种30余个,累计种植面积达1亿亩以上。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虽然已经年过八旬,还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方智远院士仍然没有丢下自己心爱的甘蓝育种工作。他几乎每天到研究所上班,要不就去外地出差,带领团队调查和选种。由于不能久站,他干脆带着板凳下地,站一会儿,再坐一会儿。为了让菜篮子装满中国自己的蔬菜,方智远院士带领育种团队辛勤耕耘五十余载,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自主培育,使圆白菜在我国菜市场实现全年供应

  甘蓝又名圆白菜、洋白菜,是十字花科蔬菜芸薹属作物,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重要蔬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如今在百姓餐桌上司空见惯的甘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当家品种还大都引自国外。在我国华南地区,大部分种植的都是由国外引进的中熟品种“黄苗”,不仅每年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种子,而且种子的质量和数量常常难以得到保障。

  1967年,外商在“黄苗”甘蓝种子上刁难,一是提高种子价格,二是降低种子质量。结果导致第二年春天我国南方百万亩甘蓝出现大面积只开花不结球的现象,给广东等地的菜农造成了惨重损失。方智远随专家们连夜赶往广东,看到菜农蹲在地里掉眼泪,方智远感同身受,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我们自己的甘蓝品种!不再受制于人!”

  然而,要搞甘蓝育种谈何容易,资料和材料都十分缺乏。方智远和同事们只能从零开始,到全国各地搜集甘蓝种质资源。听说哪里有好品种,他们就立刻赶过去,回来就一头钻进试验田抓紧研究起来。

  甘蓝一年只开一次花,不仅育种周期长,而且不确定因素多,经常花费好大力气做了几千个组合也不一定能选出一个好品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方智远戴着草帽,拿着铁锹和锄头,带领课题组整地、播种,弯着腰、低着头,一个接一个为甘蓝进行人工授粉。北京的春天风沙大,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在试验地里度过。稍有几天空隙,还要奔波于北京郊区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了解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方智远和团队一起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一代杂种——京丰一号,标志着这一先进技术在国内获得突破并逐步推广应用。这不仅结束了我国甘蓝品种长期从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也提高了我国的甘蓝育种和生产水平,对其他蔬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也起到促进作用。

  在收获了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后,方智远率课题组又陆续育成了适于春秋两季种植的报春、秋丰等6个早中晚期配套的优良品种,解决了甘蓝品种单一、收获过于集中的问题,使甘蓝在我国菜市场上实现全年供应。1985年,他们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合作完成的成果“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其配置的系列新品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我国蔬菜科技领域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有了前期的铺垫与努力,方智远在甘蓝育种领域又开始迎接新的挑战。从80年代开始,他先后主持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甘蓝抗病新品种选育”研究,相继培育成功国内首批甘蓝抗病品种中甘8号、中甘9号和第二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中甘11等。这些品种比原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亩产值增收200元以上。

  脚踏实地,打通新品种转化“最后一公里”

  从小成长于农村的方智远,更能体会农民的辛劳,他深知“人误田一时,田误人一年”的道理。在他的办公室,衣架上常年挂着一顶草帽、一件雨衣,是随时准备下地用的。“要让农民得到实惠,种子不应该卖得太贵。”这是方智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潜心开展科学实验的同时,方智远十分重视把科研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中,打通新品种转化“最后一公里”。

  为了推广甘蓝新品种,他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全国设立了10余个甘蓝新品种繁种、示范基地,30余个良种销售网点。为了让甘蓝良种能够尽快地撒播在中国的大地上,方智远带领课题组深入北京、河北等省市生产第一线,还在北京郊区花乡、四季青乡蹲点,在海淀、丰台等地长期建立繁种基地和新品种示范基地。为了让农民兄弟尽快掌握这些技术,课题组采用典型示范、办培训班等方法,手把手地教他们,毫无保留地把成果拿出来共享。在课题组的努力下,甘蓝新品种迅速推广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种植面积高峰时约占主产区面积的60%,累计推广1亿亩以上。

  把时间花在地里,把百姓装在心里。退休之后的方智远似乎有了更多的时间,然而在夫人章振民的眼里,方智远却更忙了。“他一天三班倒,上午上班,下午上班,晚上回到家还要‘上班’,一年也就过年能休息一两天。”章振民说,“之前不听我们的劝累倒了,好了之后他就又下地了。”

  内蒙古乌兰察布属于贫困地区,寒凉的自然环境曾是农业发展的短板。在方院士工作站的支持下,冷凉蔬菜已成为当地优势产业,这里也成为全国三大冷凉蔬菜基地之一。现在的乌兰察布,每年种植甘蓝等蔬菜60万亩以上,远销20多个省区市,出口俄罗斯等国家,当地农民平均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

  育种育人,尽心培养中青年后备人才

  方智远不仅注重甘蓝育种,更注重中青年人才培养。甘蓝类蔬菜育种团队是我国蔬菜科技领域持续时间最长、硕果丰硕的科研团队之一,先后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太多了。”这是方智远院士常说的一句话。1996年,方智远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将10万港元奖金全部捐献给研究所作为科技奖励基金,用于培养年轻人。

  在担任中国工程院农学部副主任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期间,方智远大力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几十年来,刘玉梅、杨丽梅、张扬勇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和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截至2018年底,团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被引总次数3000多次,获得发明专利6项,培育甘蓝新品种30多个。

  方智远非常重视团队成员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团队与美国、荷兰、以色列等有关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互派专家访问、考察、讲学、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及时跟踪国际研究动态,并扩大国际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友军说,方智远院士是我国蔬菜科技领域和农学界的一面旗帜,他带领团队自主创新,结束了甘蓝品种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为丰富我国菜篮子作出贡献。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牢牢掌握蔬菜发展主动权,培育更多国产蔬菜新品种,为百姓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