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浙江在线] 83岁老教授用26年时间书写浙川两地茶叶情


发布时间:2023-06-01 |来源: 浙江在线|作者:陈棠棣 黄望巧
字体 小 中 大

一片小小的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它不仅装载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也装载了百姓乡村振兴的故事。

龙井茶闻名天下,很难想象,这片茶的两头连接着中国东西部两个地方:一头是浙江杭州龙井,一头是四川广元青川和旺苍。让这片江南水乡的茶在巴山蜀水落地生根的老人叫白堃元,今年已经83岁了,距离他第一次去广元,已经过去了26个年头。这一次我们要讲讲他的故事。

白堃元,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也是浙江最年长的科技特派员。他出生上海,求学在杭州,但他却说自己是半个广元人,四川广元市、旺苍县两地百姓也亲切称为他“白爷爷”,当地政府还授予他为“荣誉市民”,为什么?因为没有他,就没有广元现在的茶产业,也不会有当地农民依靠茶叶脱贫致富的故事。


W020230601559311594643.png


一

  初见白堃元,是在杭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他戴着一顶藏青色鸭舌帽,鬓边下露出几丝银发,面颊清瘦,精神抖擞,说话带着江浙口音,说到茶叶时便会兴奋起来,眼里闪过光。

  时光倒回到1997年,那一年,白堃元已经57岁了。在这之前一年,浙江省对口帮扶四川广元市。第二年,白堃元作为中国茶科所专家第一次前往广元考察。  

  “刚到那里时,那里的茶园有39500亩,但是当地人开会,桌子上居然只喝白开水,我对此很不解。”白堃元说,“一问才知道,原来当地的茶叶是用炒菜的锅来炒的,茶汤颜色像酱油一样,且味道很不好,价格才几元钱一斤。如果要用外地的绿茶又很贵,大家买不起。”

  产茶地不喝茶,茶叶产量不好,价格很低廉,当地农民还不会炒茶,这可急坏了白堃元。不过凭借他多年经验,他很快发现了转机。“当年广元夏天干旱少雨,枯萎的玉米地中,却有一片绿树长得挺拔,坚强地挺在那里,走进一看,是茶树”。

  白堃元跟当地人了解到,古时广元古称“葭萌”,意思是茶叶生长的地方。通过考察,他惊喜地发现,中国茶叶种植最早的地方就是在广元。

  “中国最早种茶叶的地方怎么可能会产不出茶叶?一定可以找到种植茶叶的办法!”

  从四川考察回来,白堃元见到了当年的浙江副省长,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别的办法,但是我有一个头脑两只手,也许可以帮到当地农民。”

  领导当即拍板,“干!”

  谁也没曾想到,就是白堃元在四川广元考察的这十天时间里,改写了广元种植茶叶的历史。


W020230601559313271122.png


二

  当时广元两县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农户生活条件恶劣,食不果腹,用他的话说,屋顶抬头能看到天空,晚上睡觉老鼠在身上跑。

  他很快跑遍了广元的每个乡村,发现这里土壤酸碱性不一,降水量少,积温较低,属于次适宜种茶地区。“茶叶喜欢酸性土壤,广元高山适合种植茶叶,但有些地方是喀斯特地貌,石灰岩的土壤是碱性的,不适合种植茶叶,有些农民还用这个土地的水浇灌茶叶,茶树当然就死了。”

  弄清楚了什么土壤种植茶叶后,白堃元又开始教当地茶农炒茶。他亲自跑到一户户农民家里,教大家烧柴,手把手炒制茶叶。“下面烧柴火,上面放口锅,我用最便宜最实用办法,教他们如何炒茶”。

  在这以后白堃元每年都会在广元住上一段时间,短则两三月,长则大半年,在乡镇村社、茶园、种植大户、茶农间奔波,办辅导班,开讲座,从种茶、采茶到加工、包装各环节技术倾囊相授。“当年我去广元的时候,那里都是沙子地,整个县里公务车就一辆吉普车,车子开过,满脸尘土,眼睛都睁不开。”

  没过几年,当地的茶叶价格从几元钱上升到了几百元。为什么?因为茶农们都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只有让农民看得到,摸得到,他们才肯踏踏实实肯干。”

  “有个茶农,当年我去的时候,穿着破破烂烂的中山装,第一年政府让他承包茶产地,他嫌贵没有下手,第二年价格涨了不少,我让他赶紧承包。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如今他早已发家致富,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茶农。”白堃元说。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有一些数据可以说明。

  1997年,广元茶园为39500亩,每斤干茶价格每斤只有几元。2023年,广元现有茶园40万亩,以龙井43茶树为例,每斤干茶至少可以卖500多元,平均每亩茶园产值至少为1万元,现在当地茶农综合收入为26亿元。当年白堃元帮助茶农种下的“感恩苗”,如今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致富茶”。25年间,广元茶产业由小到大、从单一品种到全面开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W020230601559315008077.png


三

  很多浙江人了解广元这个地方,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广元是受灾较为严重的地方。当时地震发生时,白堃元就在广元旺苍的茶山上指导茶农。

  看到震后的广元满目疮痍,白堃元决定要重新复兴当地茶产业。尽管当时余震不断,但白堃元坚持在当地开展茶叶生产培训课。“一开始还担心茶农们不肯来,没想到第一期就来了100多人,整堂课没有一位离场。”

  为了让每个茶农都学会茶叶生产相关知识,白堃元亲自编写培训手册,“我讲课有一些江浙口音,农民听不懂的,可以看培训手册。”

  汶川地震后,青川、旺苍两地之后涌现出一大批种茶专业户,规模也不断扩大。

  “那时候白老师天不亮就到基地,检测每个不同时间段茶叶的生长状态,晚上回来还要采集和检测加工数据。对数据一丝不苟,反复核实。”白堃元的爱徒、中国茶科所副研究员丁长庆说道。

  择一事终一生。白堃元用自己的半生经历为大家诠释了这句话。


W020230601559317086326.png

白堃元在评茶室  潮新闻记者摄


  “我在农村看到农民生活不易,他们生活太苦,我想为他们做点事,只有让他们生活变好了,我才觉得安心。”白堃元说。

  如今,白堃元年事已高,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传授技艺给徒子徒孙上。在中国茶科所的感官审评室里,为了评茶,他还是亲自上阵,亲力亲为教大家如何从看茶叶颜色、闻茶叶香味、品茶叶味道几方面入手。“我年纪大了,嗅觉和味觉都开始退化了,不过眼睛还是可以的,只要我还在,我就要把这门技艺教给大家。”


W020230601559319372599.png

白堃元在评茶室 潮新闻记者摄


图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供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