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新华网]ARC技术亮相中关村论坛,新洋丰助推科研成果落地

发布时间:2025-04-01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小 中 大

3月31日下午,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团队研发、新洋丰担纲科技落地并实现产业化的“ARC生物耦合技术”发布。

1.png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现场

“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经国务院批准,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旨在促进各国共享创新思想和发展理念。本届论坛自3月27日至31日举行,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设置了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5大板块、128场活动,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png

出席活动的嘉宾、专家

作为论坛重磅活动之一,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活动发布了19项重大科技成果,包括“基于原语表示的类脑互补视觉感知芯片‘天眸芯’”“朱雀二号改进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首次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海浅层气联合试采成功”等。ARC生物耦合技术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篇章精彩呈现,聚焦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中长期存在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攻克了花生、大豆源头阻控黄曲霉毒提升质量和固氮减肥增产两大国际难题,作为唯一的农业类科技成果受到广泛关注。

新洋丰作为复合肥行业唯一一家将ARC生物耦合技术应用在复合肥产品中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企业,通过与院士团队深度合作,成功将ARC生物耦合技术从实验室推向生产车间和田间地头,实现了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转化。

二十年攻坚,ARC技术突破黄曲霉毒素困局

我国高度重视油料作物生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多措并举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挖掘油菜、花生扩种潜力,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但当前,我国油料作物生产长期面临产量低、品质差、病害多等问题,尤其是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制约着花生、大豆等作物的种植。

据了解,针对黄曲霉毒素,目前国际主流技术是向田间投放不产毒的黄曲霉毒株,通过“以菌攻菌”抑制毒素。李培武院士认为,不产毒的霉菌可能因基因突变恢复产毒能力,且这一行为对土壤生态影响不明确。ARC生物耦合技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一技术通过靶向调控微生物群落,既无需引入外源菌,又能长效维持土壤健康。

ARC生物耦合技术是微生物菌剂作用于豆科作物起到提质、结瘤、固氮、增产等多重作用的一项创新技术。其中,“A”代表黄曲霉毒素控制;“R”代表诱导根瘤菌结瘤固氮;“C”代表耦合同步实现。

4.png

“ARC生物耦合技术”在重大成果专场发布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团队历经20余年科研攻关,成功研发了这项技术,为实现油料作物提质增产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技术突破后,原本需要花费200—300元送至实验室化验的样品,只需十几元就能实现现场快速检测,及时评估黄曲霉毒素污染;李培武院士团队还对致使黄曲霉毒素污染的50多个因素进行排查,最终将毒素主要来源追溯到了田间土壤。

李培武院士表示,从目前国内外研究动态来看,这项技术处于领先水平。针对黄曲霉毒素真正实现有效控制,尤其是在田间收获前,就能将黄曲霉毒素产生菌的丰度控制在60%以上,这还是比较少见的。2024年,该技术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大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

作为我国复合肥行业领军企业,新洋丰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为顺应农业绿色发展趋势、引领产业升级,从2023年起,新洋丰便与李培武院士团队开始合作,启动ARC生物耦合技术产业化研究与应用,“ARC生物菌剂提质固氮耦合技术研发剂产业化”被列为湖北省重大科技项目,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与新洋丰等单位共同承担。

通过近三年的科研攻关与验证试验,新洋丰与李培武院士团队在菌剂研发、肥料产业化及示范推广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一合作不仅是新洋丰探索科技引领农业变革的实践,更是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前沿尝试,为科技创新向生产力转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肥载菌,推动科技成果落地

“ARC菌剂的隔离保护、稳定添加,以及菌剂在土壤中如何激活,都是研发过程中的难题”,新洋丰新型肥料与绿色农业研究所所长武良博士介绍道,针对如何将ARC菌剂稳定添加到复合肥中,新洋丰研发团队尝试了数十种包膜材料,最终研发出微生物活性保护技术,破解了复合肥与微生物难兼容、易失活、肥效期短的行业难题,确保菌剂存活率超过90%,并研制出高富专ARC菌剂专用肥。

为验证技术效果,新洋丰和油料所在全国花生和大豆主产区布设了70个示范试验点,从南到北全面覆盖。在山东花生试验示范田,施用ARC复合肥的植株根瘤数量增加了40%,果实病斑减少了70%;在黑龙江大豆试验示范田,亩均增产12%,且大豆蛋白质含量提升了3%。同时,试验结果显示,ARC复合肥能使花生和大豆的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下降80%以上,增产增效和品质提升。目前,含有ARC菌剂的新洋丰高富专花生肥和大豆肥已经正式上市。

2.png

ARC生物菌剂提质固氮耦合技术河南花生试验示范测产观摩会

2023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9940万吨,同比增加11.42%,整体上对国际大豆依赖度较高。武良博士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ARC生物耦合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意义深远,不仅提升了大豆和花生的品质和市场价值,还有助于增强我国油料作物自给能力。

为了最大限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洋丰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达成战略合作,新洋丰成为ARC生物耦合技术在花生、大豆复合肥领域的独家合作企业促进油料作物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油料供给安全。

李培武院士称此次合作为典型的“政产学研用”的结合范本,还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以肥载菌’模式,推动我国粮油生产全面迈向绿色安全。”

新洋丰总裁杨华锋表示:“ARC生物耦合技术的成功入选,既是对新洋丰创新探索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强力支撑。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新洋丰将继续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让科技力量惠及更多农民,从而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在与黄曲霉毒素的二十年博弈中,李培武院士团队以“绿色安全,生态低碳”的中国智慧,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递交了一份绿色答案,而新洋丰则依托在作物营养与土壤健康领域的深厚积累,架起了实验室与万亩良田的转化之桥。通过与李培武院士团队携手推进ARC生物耦合技术产业化应用,新洋丰将控毒、固氮、提质等功能融入新型肥料产品中,有效降低作物中的有害物质污染风险。未来,新洋丰将继续携手院士团队,加速推进ARC生物耦合技术的落地应用,让更多农民从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中受益。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