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中国科技网]李少昆:“每根成熟的玉米都是我的奖状”

发布时间:2025-08-29 |来源: 中国科技网|作者:马爱平
字体 小 中 大

8月底的内蒙古通辽,秋阳褪去了盛夏的燥热,沉甸甸的玉米穗压弯了秸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少昆俯身于玉米株间,查看玉米籽粒的灌浆程度,又拿起卷尺仔细测量。“秋收时节,每根成熟的玉米都是我的奖状。”他说。

不久前,中央社会工作部发布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62岁的李少昆作为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田间课堂”科技小分队骨干志愿者,获评全国“最美志愿者”。

把实验室“搬”到田间

“玉米单产要上去,密植是关键,但绝不是简单地多播点种子。”李少昆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04年,我国玉米种植面临“密度低、水肥浪费、抗倒伏弱”等问题,亩产大多在千斤以下。彼时,刚接过玉米栽培研究重担的李少昆,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定下“以密植提产”的目标。

这一扎,就是二十年。他带领团队走遍东北、黄淮海、西北、西南等玉米主产区,记录了上万条数据。他们通过筛选耐密抗倒品种等手段,筑牢了密植的根基。

新疆奇台农场种植户王建国至今记得,2015年第一次试种时,看着亩株数从4000株涨到6000株,他心里直打鼓。“苗这么密,不得全蔫了?”他回忆道。可等到收获、看到亩产翻番时,他攥着李少昆的手说:“这技术,神了!”

为了让密植技术真正落地,李少昆还把滴灌水肥一体化、北斗导航、无人机“请”进了田间。导航精播让播种行距误差大大缩小,显著改善密植群体地透风透光性;滴水齐苗技术,让保苗率从约85%提升至96%以上;无人机作业使玉米籽粒饱满度提高10%。2024年,相关技术在通辽创造了万亩方亩产1247.22公斤、百万亩核心区亩产945.29公斤的佳绩,让我国玉米主产区规模化种植单产首次进入“吨粮时代”。

将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科研成果不能锁在抽屉里,要变成农民手里的‘金钥匙’。”这是李少昆常对团队说的话。

2024年,全国玉米主产区遭遇洪涝、干旱灾害侵袭,他带着“田间课堂”科技小分队,几乎全年扎在田里,足迹遍布23个省份,把技术送到了农民最需要的地方。

在内蒙古赤峰松山区,李少昆的“田间课堂”没有讲台,生产田就是教室,玉米苗就是教具。他穿梭于田间,手把手教农户看苗管理、滴灌施肥。一开始,有农户觉得“城里来的教授不懂种地”,可等到秋收时,看到试种地块每亩多收150公斤,农户们都说“李老师,明年还来教我们”。

在通辽,他推行“科技包县”模式,把技术手册、挂图送到农户手里,还培训了上千名“土专家”,让密植技术覆盖率超过85%。

李少昆总能在“急难时刻”出现。有一次,某地玉米因连阴雨大面积受灾。他连夜前往,冒雨钻进玉米地制定“一喷多促”方案。当地据此协调上百架无人机,在72小时内完成了数十万亩玉米的急救作业。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截至2024年底,李少昆团队的密植技术已在全国推广超1.5亿亩,亩均增产110公斤,累计带动农民增收286.5亿元。

带队播种“吨粮田”梦想

“让中国人的饭碗盛满中国粮”是李少昆四十年科研路的“行动坐标”。从新疆奇台到内蒙古通辽,从黄淮海平原到东北黑土地,他带领团队把“吨粮田”的梦想,种在了一片又一片沃野上。

在伊犁河谷,他针对当地气候特点,优化密植技术;2024年在百万亩耕地推广该技术,使平均亩产达到1164.7公斤,让新疆也有了“吨粮田”的底气。在通辽黄金玉米带,他集成6项关键技术,助力当地实现年产200亿斤粮食的历史性跨越。相关技术多次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主推技术。

如今,李少昆已是业界公认的专家,可他最在意的,还是农民喊他的那声“李老师”。“农户们觉得技术管用,愿意跟着学,是最让我高兴的事。”他说。

初秋的风里,李少昆又走进了玉米地。玉米穗擦过他的衣角,沙沙作响,似乎在讲述这位“最美志愿者”的故事。而他的身影,早已和这片丰收的田野,紧紧连在一起。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会见埃及总理马德布利
    2025-08-30
  • 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2025-08-30
  • 习近平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
    2025-08-30
  • 习近平会见缅甸代总统敏昂莱
    2025-08-30
  • 习近平会见尼泊尔总理奥利
    2025-08-30
  • 习近平会见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
    2025-08-30
  • 习近平的英雄观
    2025-08-30
  • 以邻为伴,以“合”同行——习近平推动上合睦邻友好的故事
    2025-08-30
  • 学习手记 | 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2025-08-30
  • 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全党持续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指明方向
    2025-08-30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