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中国青年报]艾超:寻找土壤肥料的“中国答案”

发布时间:2025-06-20 |来源: 中国青年报|作者:屈舒鹤 杨宝光
字体 小 中 大

“孩子小的时候,我会和他们说,爸爸是玩泥巴的。”艾超笑着说。孩子口中“玩泥巴的科学家”,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植物营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所谓“玩泥巴”,是每天和肥料、微生物、土壤打交道。艾超用最朴素的比喻向孩子解释自己的工作:“泥巴弄好了,庄稼才能长得壮。”

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的10年里,艾超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农田,从实地走访、采集土样,到样品分析等系统研究,他掌握了土壤养分的一手资料。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我的工作就是研究肥料养分资源如何更加高效,用绿色的方法支撑粮食安全。”这份看似“土味十足”的事业,背后是粮食安全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艾超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

为何是肥料

从事农业科研,艾超本可以有别的选择——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等,都是农业研究的范畴。但为什么选择研究肥料?

艾超的答案,始于洞庭湖畔的童年记忆。1985年,艾超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艾超从小就知道,施肥与否,对农作物来说差别非常大。

进入大学后,他第一次在课本上看到“水体富营养化”——不合理施肥导致氮、磷流入水体,引发蓝藻暴发、水质污染。假期回乡时,他发现曾经清澈的河道变得浑浊腥臭,书本上触目惊心的图片成为眼前的现实。

“化肥能增产,一直是村里人信奉的。但没人告诉他们,不合理施用会毁掉环境。”童年记忆中的小河,成为他从事肥料研究的直接动因。

不可否认,我国在粮食生产上之所以能取得连年丰产的成绩,化肥的贡献功不可没。然而,过去长久以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化肥也因此深受诟病。

在公众对化肥“又爱又恨”的争议中,艾超始终强调一个事实:“化肥是重要的战略农资,它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50%,要解决的是不合理施用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粮食产量是不可撼动的基本盘。自“十三五”实施以来,中国化肥用量连年下降,粮食产量却实现“二十一连丰”。

从2016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对待化肥,绝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要做的是‘减量增效’,与农业新质生产力战略结合。”艾超说。

一克氮的“效率革命”

“减量增效”,难点在于后者。研究的起点,艾超从农民最熟悉的秸秆入手。他的研究逻辑是,“先弄清养分去哪儿了,才能知道如何调控”。

在秸秆分解微生物学机理研究中,高丰度同位素标记的秸秆样本是核心实验材料,此前长期依赖进口。为解决这一关键技术难题,艾超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稳定同位素标记装置,为后续高效利用秸秆资源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

“同样一克氮,在化肥和有机肥中的效果天差地别。”艾超进而瞄准有机肥替代的研究,他率先揭示了有机肥恢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机制,提出了畜禽有机肥对化肥氮素的适宜替代率,形成的化肥减施增效综合技术在我国7省份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微生物菌剂的开发让有机肥的分解效率大幅提升——艾超带领团队构建出了功能互补的秸秆高效分解合成菌群,实现秸秆快速腐解和高效利用。

2022年,艾超带领团队聚焦“智慧施肥技术模式”课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河南获嘉县落地,支撑示范区在减施化肥20%的基础上,小麦玉米周年亩产1504.3公斤。2023年至2024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8个农艺农机融合的千亩示范区。

10年间,艾超的研究始终未曾偏移自己的初心,那就是让每一克氮都物尽其用,使有机资源中蕴含的养分,释放出与化肥同等甚至更高的效率。

凭借出色的科研成就和奋斗的精神,2020年,艾超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当前的研究目标,艾超锚定了“生物固氮”。团队正尝试破解禾本科作物中生物固氮的“密码”,以减少氮肥等化肥的使用。

“我们的事业需要代代接力”

2021年6月,欧盟和美国分别宣布对白俄罗斯钾肥行业进行制裁,导致全球钾肥供应偏紧,国际价格上涨。2023年,国际航运受阻导致钾肥价格飙升,多地春耕面临“一肥难求”的困境。

中国钾肥自给率约为50%,与欧美规模化农业不同,中国农业的复杂性堪称“世界级难题”:小农户占95%以上,耕地碎片化,土壤类型多达60余种,华北平原的小麦、玉米轮作制与南方的双稻种植模式差异悬殊……

“美国大农场可以测土配方、统一施肥,但中国农民的田里,可能同时种着不同的作物。”艾超坦言,这种多样性,既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资源禀赋,也是技术推广的天然壁垒。

化肥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重要战略资源。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艾超看来,自己的使命更加聚焦,“用更少的化肥,产更多的粮”。

“我们的事业需要代代接力。”艾超说,“每个人都多做一点,粮食安全的基石就稳一分。”

艾超培养的博士生,有人毕业后入选“国家博新计划”,并获得人才资助;有人拿下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毕业论文奖。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

他带学生的秘诀很简单,就是“不断调动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持续爱上这份事业”。每天早晨,他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实验室,亲自示范操作、放手独立实验、逐句打磨论文。“要让学生感觉到,科研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握在手里的成就感。”艾超说。

“大田”与实验室同等重要。当北方姑娘张美玲第一次踏入江西稻田时,“双抢”时节的暑气蒸得人发晕。她是艾超带的博士生,来水田采样,不到两小时,记录本便被汗水洇得字迹模糊。“旁边大叔顶着日头连干6小时,我才采个样,就已经快中暑了。真不行!”张美玲向艾超汇报时感慨。但在艾超眼中,这是学生闪闪发光的时刻。

在艾超的带领下,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把“大田”当成第二个实验室。大家一年的行程,也随着农时排得满满当当。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中国科学报] 植物线虫分泌“间谍蛋白”劫持宿主免疫系统
    2025-06-20
  • [光明网] 我国科学家揭示植物寄生线虫“作案”新机制
    2025-06-20
  • [中国科学报]大豆孢囊线虫通稿分泌几丁质水解酶破坏共生关系
    2025-06-20
  • “和睦与团结就是幸福与财富” ——习近平主席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纪实
    2025-06-20
  • [农民日报]微生物组技术助力作物降病害提单产
    2025-06-19
  • 杨振海会见巴西农业与畜牧业部事务秘书佩德罗
    2025-06-19
  • 习近平同普京通电话,重点就中东局势交换意见
    2025-06-19
  • [新华社]用科技守护黑土稻香——探访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
    2025-06-19
  • [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进度快、保障强,全国“三夏”小麦机收任务基本完成
    2025-06-18
  • 习近平结束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回到北京
    2025-06-18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