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光明网]青春华章·重走西北角|西部科研的“逆袭密码”:用平台拴心 以事业留人

发布时间:2025-06-11 |来源: 光明网|作者:郝梦晗
字体 小 中 大

在兰州城北的盐场堡滩地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的 P3 实验室群矗立着,默默守护着我国畜牧健康的防线。6月5日,“青春华章・重走西北角”采访团走进这片科研热土,聆听所长郑海学与青年科研人员讲述扎根西部的动人故事。

时光回溯至 1957 年,兰州兽医研究所初创于此。在那片荒芜的滩地上,300 余名来自全国的兽医领域科技人才响应 “建设大西北” 的号召,在程绍迥、李树春、吕文顺等先驱的带领下,踏上了兽医药研究的拓荒之路。“家有万贯,长毛的不算”,这句民间俗语道尽了畜牧疾病对产业的致命威胁,也成为第一代科研人扎根西部的初心注脚。

“研究所有困难,请你帮忙,别谈待遇!”2009 年,时任所长才学鹏的一通电话,让正在广州筹建实验室的郑海学陷入沉思。彼时的他已是行业新星,在华南拥有稳定团队与优渥条件,而兰州正面临人才外流的严峻困境。“老所长没给我选择的余地,这里需要有人接过担子。” 郑海学的话语中,流淌着研究所代代传承的精神基因 —— 那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责任担当,是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的西部科研人的底色。

建所 68 年来,兰州兽医研究所始终以 “守护畜牧健康、保障肉食品安全” 为使命,在西北大地构筑起防治动物疫病的 “钢铁长城”。这里拥有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非洲猪瘟区域实验室等 6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建成了我国体量最大的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设施集群。从口蹄疫到非洲猪瘟,从包虫病到人兽共患病,团队在重大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科研攻坚中屡创佳绩:口蹄疫疫苗研发水平全球领先,非洲猪瘟防控技术突破为产业挽回数十亿元损失,包虫病防治研究成果惠及西部万千牧民。

“面向国家需求、履行国家使命、赢得国家荣誉”,这是郑海学挂在嘴边的目标。近年来,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跻身兽医学科第一方阵,而人才正是其核心竞争力。近三年引进的 156 名青年人才中,平均年龄仅 35 岁。“过去讲情怀是奉献,现在既要谈情怀,也要给待遇、搭平台。” 为了让人才 “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他制定了人才激励方案,让年轻人在兰州能安家,不看出身、只看业绩,打通“优秀博士 — 青年英才 — 国家人才”的成长通道。“我们的 P3 实验室集群是亚洲最大的动物生物安全平台,口蹄疫疫苗研发水平全球领先。年轻人在这里能接触到国际最前沿的课题,比如我们和中亚国家合作的布病疫苗项目,既是国家需求,也是学术前沿。让年轻人在西部找到科研价值坐标。”郑海学说。

90后博士后任静静是这两年加盟兰州兽医研究所的年轻一代,现在在非洲猪瘟研究实验室研究防治相关疫苗。“本科时听导师讲‘人病兽防,关口前移’,我就认定了这条路。郑所长常说做科研要有家国情怀,要立足国家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在这里,我的研究不是发完论文就束之高阁,去年研发的疫苗中试数据已在甘南牧场实地测试。” 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让任静静放弃了东部的城市便利。“这里离牧区近,离问题近,离答案更近。”

与任静静一样,研究员朱紫祥 12 年前响应郑海学的号召,从广州回到兰州。“这里的专业平台让我的研究更有现实意义。” 从实验室到牧场,从理论创新到成果转化,两代科研人用行动诠释着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的信念。如今,研究所人才公寓里,青年科研人员步行 10 分钟即可抵达实验室。“守住西部科研的根,靠的不是地理屏障,而是人心凝聚。” 这些年,郑海学带领团队在非洲猪瘟、包虫病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转化年产值超 10 亿元,真正实现了 “科研成果从牧场中来,到牧场中去”。

暮色中的研究所里,新一代科研人正接力奔跑。从老所长的 “别谈待遇” 到新所长的 “待遇与平台并重”,变的是引才策略,不变的是扎根西部的初心。正如郑海学所说:“西部留人的关键,是让人才在事业中找到归属感。每一项研究,都在回应牧民的期待,都在守护国家肉食品安全。”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口蹄疫三价灭活疫苗获吉尔吉斯斯坦新兽药证书
    2025-07-31
  • [新华社]马铃薯新品种与高产高效技术示范观摩会在河北省沽源县召开
    2025-07-30
  • [新华财经]曹永生:聚焦优质品种选育 引领马铃薯提质增效
    2025-07-30
  • [农民日报]中央第四指导组与农业农村部联合调研组赴河南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5-07-30
  • [澎湃新闻]新疆农业生物安全长期面临挑战,中国农科院全力构筑防护屏障
    2025-07-30
  • [中国科学报]有害生物治理新疆方案筑牢作物安全西北屏障
    2025-07-30
  • [工人日报]中国农科院为新疆注入植物保护科技创新力量
    2025-07-30
  • [中国科学报]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小麦直链淀粉含量精准育种改良
    2025-07-30
  • [工人日报]大豆新品种“油春1204”与柑橘带状套种创佳绩
    2025-07-30
  • [光明日报]农遗智慧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2025-07-30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