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中国妇女报]小麦增产背后的巾帼贡献

发布时间:2019-10-15 |来源: 中国妇女报 2019年9月6日|作者:史玉根
字体 小 中 大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在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征程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在农业战线,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怀抱初心,勇于担当,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农业科研的累累硕果,为推动中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奋斗的行列中,有许多农业女科学家和女专家,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在农科前沿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巾帼之歌。

  中国妇女报《乡村振兴》周刊从本周起推出“壮丽70年——农科前沿巾帼奋斗志”系列报道,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业科技领域建功立业的女科学家、女专家的奋斗故事,展现她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事业的执着之心和令人感佩的实干精神,激励更多的有志者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接力奋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小麦平均亩产量不到50公斤,现在已提高到360公斤。小麦实现增产,品种的改良功不可没,而品种改良,则需多项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景蕊莲,20多年奋战在发掘小麦抗旱基因资源和生物节水农业科研领域,以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奉献一己之力。

2012年7月,景蕊莲在实验室工作。

 

1996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的景蕊莲(左)与导师董玉琛先生合影。

 

2019年5月,景蕊莲在“中麦36”示范田考察。

  人物档案

  景蕊莲,1958年出生于山西省芮城县,1982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199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得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作物种质资源抗旱性研究和生物节水农业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个人先后获得“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2014年被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世代挑战计划项目选为“女科学家之星”。

 

  身穿一件蓝绿相间的碎花短袖上衣,头发随意地在脑后盘起,61岁的景蕊莲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基地,随和地与工作人员打着招呼。

  “这是内窥根管。”站在活动遮雨棚下的试验地边,景蕊莲指着刚刚埋设的一排排微根管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说:“有了它们,小麦长起来后,不用刨开土,用探头就可以观察到作物根系的生长情况。”

  作为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小麦抗旱性研究专家,过去20多年里,景蕊莲和她的团队每年都要在这里栽种小麦,以测试、收集试验数据,完成相关课题的研究。“我们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基础研究,发掘小麦的抗旱基因资源,提供给育种专家,培育抗旱性较强的优良品种。”

  事实上,景蕊莲团队的很多科研成果已经转化成生产力,为我国旱地小麦抗旱节水、稳产高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景蕊莲已年过花甲,仍然精神饱满地和年轻人一起奋战在科研第一线。

  愿将辛劳唤甘露,省却清泉育禾苗。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景蕊莲在作物种质资源鉴定和抗旱基因资源发掘等科研领域潜心钻研,一路开拓创新,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歇。

  追逐梦想,从基础工作做起

  景蕊莲与小麦育种事业结缘,始于1981年。那年她在山西农业大学小麦育种专家朵振华教授指导下进行毕业实习,第二年她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西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在那里,她深入了解到优良品种对小麦生产的重要性。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口粮作物,但在北方缺水少雨地区,遇到干旱天气,小麦不仅不能高产,连稳产都得不到保障。”景蕊莲说,从那时起,她就萌生了一个梦想,用科技手段改良小麦品种,增强小麦的抗旱性,为我国小麦的稳产增产贡献一份力量。

  心中有梦,攀登就有动力。在小麦研究所工作一年后,景蕊莲又回到山西农业大学攻读硕士。1993年夏,她又考取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把年幼的女儿留给丈夫,只身来到北京,师从著名的作物种质资源专家董玉琛和小麦抗旱性研究专家胡荣海。

  董玉琛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倡导创办了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库,数十年主持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鉴定工作。胡荣海1997年退休时,郑重地嘱咐景蕊莲,接替他的工作继续进行小麦种质资源抗旱性研究和利用。景蕊莲毫不犹豫就接下了这一重任。

  1998年秋,获得博士学位、又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了两年的景蕊莲,如愿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成为国家顶级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那一年,她40岁。

  梦想开始放飞,工作却要从最基础做起。在遗传育种领域,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我国的小麦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但过去一直没有规范的抗旱性鉴定评价标准,影响了鉴定工作的效率,也制约了小麦抗旱基因资源的有效利用。2002年,景蕊莲勇挑重担,担任了起草《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的主持工作。凭着自己多年所学和小麦种质资源的鉴定基础,她带领团队撰写了规范初稿,以后几经修改论证,将初稿打磨成了我国第一部作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标准。

  “这个标准自2007年发布实施以来,被国家旱地小麦品种审定机构和小麦研究与育种单位广泛应用,使小麦抗旱性鉴定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大大提高了小麦抗旱种质资源的共享水平和新品种选育效率。”景蕊莲告诉记者,20多年来,她一直承担着小麦种质资源的抗旱性鉴定工作,现在每年至少要鉴定400份小麦种质材料。“这个工作对于基础研究非常重要,我愿意做下去,而且也不能辜负导师的嘱托,一定要把它做好。”

  知难而上,发掘作物优良基因

  景蕊莲的主职工作是研究作物抗旱性机理,发掘利用作物的抗旱节水基因资源。这一领域曾被许多人视为畏途。因为作物抗旱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研究工作难度大,也难以出成果。有人曾劝她调整研究方向,但景蕊莲从未动摇,执着又专注地在自己选定的专业领域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除了使命感和责任的驱动,工作的挑战性对景蕊莲而言,也是一种动力。在她看来,正因为是难关,才需要人去攻克,而且难度越大,攻克下来更有成就感。根据国家对作物抗旱节水研究和应用的重大需求,她积极撰写申报书,接下一个又一个小麦抗旱性研究课题。

  攻克科研难关,除了勇气,更需要知识和智慧。景蕊莲积极追踪国内外有关作物抗旱性的研究动态,经常参加国际作物抗旱节水研究的相关学术交流,学习和利用先进技术,努力寻找研究的突破口。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寻找、标记小麦抗旱性优良等位基因,是景蕊莲和她的团队近年所做的创新研究。景蕊莲告诉记者,小麦的基因组远比玉米、水稻等作物复杂。以前,人们认为找到抗旱相关的重要基团并加以利用就可以增强作物的抗旱性,但他们研究发现,这远远不够,因为这些重要基因会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影响下游基因,甚至产生副作用。于是,景蕊莲和她的团队又进一步在小麦庞大的基因组里检测优良等位基因,这样的基因能增强作物抗旱性又不影响其他性状。

  “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些优良等位基因,并设计它们的分子标记,把优异基因资源材料和分子标记提供给育种专家培育新品种。”景蕊莲欣慰地说。

  20多年来,景蕊莲主持了10多项国家级有关作物抗旱节水的重大研究课题,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先后在小麦遗传多样性分析、抗旱种质资源筛选、小麦产量性状及耐逆性的遗传基础解析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中麦36”是景蕊莲团队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旱地小麦品种。2018年该品种落户陕西省宝鸡市,在该市陈仓区贾村镇的示范田里种植了600亩。尽管生长期间遭遇了60年来的罕见持续干旱,但“中麦36”仍然获得丰收,亩产达540公斤,显现了突出的抗旱性和良好的丰产稳产性。当地农技推广中心表示,明年将加快推广应用,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

  当记者问及小麦抗旱性研究成果对旱地小麦稳产丰产有多大贡献时,景蕊莲谦虚地说,“我们主要做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具体贡献率不太好评估,我们也没有评估过。”不过,她告诉了记者几个数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小麦平均亩产量不到50公斤,现在达到了360公斤,小麦品种对小麦单产的贡献率在35%左右。“可以说,抗旱性研究成果为我国旱地小麦的稳产丰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拓创新,致力农业节水研究

  近10多年来,景蕊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已从国内扩大到了国外。从2007年开始,受国际农业磋商组织挑战计划项目负责人委托,她先后主持了“分子标记选择与常规技术结合改良中国北方小麦抗旱性”“亚洲小麦抗旱性改良”等指令性项目,均交出了令国际专家赞许的答卷。2009 年至今,她被选为多届“国际抗旱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景蕊莲告诉记者,明年将在墨西哥召开第六届“国际抗旱大会”,她已被邀请作为大会报告人。

  作为一位有国际影响的农业科学家,景蕊莲的视野早已从北方旱地扩展到了有限灌溉种植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也从作物抗旱稳产增产延伸到了生物节水农业,事实上,她已连续主持国家“863”计划节水农业重大专项的植物抗旱节水研究课题。

  “黄淮地区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受社会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的水资源在持续减少,但很多地方的农民还在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农作物,井越打越深,水越来越少。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水资源安全将会受到极大威胁。”说这番话的时候,景蕊莲露出焦虑的神色,“增强作物的抗旱性,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让更多的小麦种植区都能节约利用水资源,保证稳产高产,我们的任务重,时间紧。”

  景蕊莲深知,一个人的科研生涯有限,作物抗旱节水研究和应用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从1999年被聘为研究生导师开始,景蕊莲除了主持完成科研课题,还承担了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像当年自己的导师们一样,她热忱关怀并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使他们真正学业有成。她指导的70多名学生都顺利获得学位,走上了工作岗位,一些学生已成为单位的科研骨干。

  “我带的最后一名博士生去年毕业了,现在正在做博士后研究,这个年轻人很优秀,也从事作物抗旱性方面的研究。”说到自己的学生,景蕊莲很欣慰。

  目前,已过退休年龄的景蕊莲还主持着两个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她告诉记者,项目全部结题后,她将把自己多年来的小麦抗旱性研究工作做一个总结,给团队的年轻人做参考,有时间的话还想做一些节水农业的科普教育工作。

  对自己致力的事业,景蕊莲也在期待后来者。她说:“作物抗旱科研工作任重道远,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与、从事这项工作,加快节水农业的发展,让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