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经济日报]新茶饮新表达

发布时间:2025-07-12 |来源: 经济日报|作者:常 理
字体 小 中 大

202507120562.jpg

新茶饮行业对小众水果等原料的挖掘和推广,是消费升级倒逼供给侧创新的典型路径,在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提升新茶饮企业创新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新茶饮通过产品创新打破了产业原叶热泡的消费方式,打开了中国传统茶的广阔消费空间。

炎炎夏日,来一杯新鲜可口的现制茶饮,享受鲜果与茶汤碰撞的惊喜,已成为不少人驱除炎热和抵抗疲劳的优选。

近年来,新茶饮广泛进入人们视野,从城市间坐落的各式店面到五花八门的风味口感,再到社交平台上的各种打卡分享,新茶饮作为日常消费市场的新宠不断“出圈”。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约为3547亿元,同比增长6.4%,2028年有望突破4000亿元。

当前,新茶饮行业发展呈现哪些新变化?消费者对饮品有哪些新需求?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及相关企业。

始于奶茶

在一次性纸杯里加入奶茶粉末和椰果,再倒入开水均匀搅拌,几分钟后,一杯香甜可口的奶茶就可以享用了——20世纪90年代,以香飘飘为代表的杯装粉末奶茶风靡一时,成为一代人记忆里的味觉符号。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消费者对饮品的需求早已超越“便捷甜口”的基础诉求。当粉末奶茶逐渐淡出主流视野,以新鲜、多元、健康为标签的新茶饮顺势崛起,重构了大众的饮品选择。

何为新茶饮?是指以优质茶叶及制品为主要原料,配以鲜奶或奶制品(淡奶、炼乳、芝士)、水果或果汁、糖、香料、谷物、草本植物、豆类、酒、二氧化碳等原辅料,经现场提取和调配混合而成的即饮茶饮料。新茶饮是传统茶饮用方式创新化表达的产品,打破了传统饮品的口感边界。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杭州西湖茶食茶饮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富桥看来,新茶饮凭借多样化口味、健康理念、时尚包装与社交属性,精准契合年轻消费者需求,得以在国内市场迅速扩张,成为现代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的流行饮品。

新茶饮发展的热潮可追溯至10余年前:2012年,喜茶在广东江门诞生;2013年,主打中式美学的茶颜悦色在湖南长沙开出首店;2015年后,奈雪的茶、乐乐茶等品牌相继登场;2016年起,资本加速涌入,新茶饮赛道进入爆发期。2021年,奈雪的茶登陆港交所成为“新茶饮第一股”;2025年,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沪上阿姨4家茶饮公司扎堆上市。

如今,这场“饮品革命”已形成庞大的市场体量。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新茶饮相关企业超30.4万家,2025年新增1.5万余家。快速扩张的背后,是消费者的高度认可。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新式茶饮消费者黏性强,每周购买2次及以上的比例高达87.9%。2024年,26%的消费者计划提高消费频率。

“新茶饮是消费需求升级、产业创新、文化传播与技术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消费方式的变革,相较传统茶叶和奶茶,新茶饮更好喝更好玩更有趣,是一个融合了饮品、社交、文化、生活方式等多重属性的复合型产业。”陈富桥对记者说。

观念转变

“以前点奶茶喝,总觉得标准糖太寡淡,必须是双倍糖再铺上厚厚的奶盖和奥利奥碎才够味儿。”在北京工作的张悦告诉记者,那些动辄300大卡起步的“快乐水”曾是她加班时的标配。

但这种“甜蜜依赖”的代价在体检报告上逐渐显现:空腹血糖临界值偏高,腰腹的赘肉怎么也减不掉,连带着皮肤也总泛着油光。在学习了合理膳食的相关知识后,张悦逐步意识到自己饮食结构的问题,并开始了她的“控糖生活”。

“我现在买茶饮的时候,会刻意选择0卡糖、去冰、去奶盖等选项,而且特别偏爱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制成的茶饮,以确保每日摄入的食品既营养又健康。”张悦告诉记者。

事实上,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及《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深入推进和实施,国民营养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健康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优化需求日益迫切。消费者对现制茶饮的需求正发生深刻变革,更加注重饮品的营养健康属性。

羽衣甘蓝是近年来蔬菜界的“网红”产品,因其具备营养价值高、低热量等优点,深受消费者和新茶饮企业的追捧。

去年7月,喜茶推出了以羽衣纤体瓶为代表的超级植物茶系列产品,其中羽衣纤体瓶在一度热销至断货的情况下,单月销量仍高达350万杯。喜茶公共传播中心总经理程浩介绍,羽衣纤体瓶将新鲜的羽衣甘蓝与红富士苹果、黄柠檬、青提等水果和绿茶茶底、奇亚籽融合,为消费者带来更为轻盈的体验。

为了确保原材料的绿色健康,喜茶还深入上游茶叶、水果、牛乳等原料产地,以严格标准把控原料的种植和生产过程。目前,喜茶在全国各地茶叶核心产区甄选了12000亩优质茶园,在全国各优质产区布局了桑葚、芒果、阳光玫瑰青提、葡萄、杨梅等鲜果超万亩订单农业合作果园,并推出新茶饮行业首款获得无抗无激素产品认证的源牧3.8牛乳。

前不久,奈雪的茶联合新华网、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发起了鲜果茶“不加糖 天然营养+”计划。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介绍,企业围绕计划内容推出多款“轻养鲜果茶”。其中,“66颗蓝莓桑葚酸奶昔”加入蓝莓、桑葚、树莓、千亿活菌酸奶等多款营养食材。

“桑葚和蓝莓中的花青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缓解视疲劳、促进免疫调节。配合酸奶摄入可促进花青素吸收,酸奶中的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补充蛋白质,双效协同助力健康。”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董文翠说。

“新茶饮行业对小众水果等原料的挖掘和推广,是消费升级倒逼供给侧创新的典型路径,在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提升新茶饮企业创新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新茶饮通过产品创新打破了产业原叶热泡的消费方式,打开了中国传统茶的广阔消费空间。”陈富桥告诉记者。

传承创新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新茶饮作为茶文化的一种现代传承形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茶的需求,还通过创新方式将茶文化推向了更广泛的群体。

“新茶饮的崛起是茶饮从配角回归主角的历史必然。”陈富桥认为,当茶与现代饮品深度结合,并通过场景创新融入都市生活,消费活力被很好地激发出来。

实际上,新茶饮已成为当代年轻人认识、传播传统茶文化的窗口。什么是绿茶、黄茶、白茶?哪个是青茶、红茶、黑茶?不同季节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这些知识潜移默化地进入消费者的脑海,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46.9%的年轻人表示在新式茶饮消费过程中认识了更多中国传统茶,54.68%的人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强大魅力。新茶饮的发展给中国传统茶年轻化提供了有效的实现路径。

日益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2013年,茶颜悦色起步于长沙一家不到30平方米的小门店。10多年来,茶颜悦色秉持“中茶新做”理念,将意式咖啡的萃取方式融入中国茶的制作,坚持每一杯鲜茶现调现萃,保留鲜茶最适宜的口感。

以茶为媒,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茶颜悦色推出的“名画奶茶杯”系列,将《千里江山图》《百花图卷》《瑞鹤图》等古典名画融入奶茶杯设计,让消费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太惊艳了,喝奶茶喝出了穿越的感觉。”“每一杯奶茶都是一件工艺品,喝完茶杯都舍不得扔。”不少消费者在排队购买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茶颜悦色品牌部相关负责人刘巧芳告诉记者,茶颜悦色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打造定制化概念店等方式,将茶文化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如“翻书阅岭”新华书店联名店将茶饮与阅读相结合,打造出一个集文化、休闲、阅读于一体的空间,为消费者提供了独特的消费体验。

如何让新茶饮更好面向市场?陈富桥建议,可以以新茶饮为桥梁,引导消费者了解中国茶。例如在新茶饮门店设立传统茶体验区,让消费者触达中国茶。同时,鼓励新茶饮品牌与知名茶产区、老字号茶企或非遗制茶代表性传承人合作推出限定产品,打造一批创新传统茶馆业态。此外,发挥中国传统茶品类丰富、区域特色明显的特点,通过新茶饮让更多藏在深山的好茶走进消费者茶杯。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举行线上会谈
    2025-07-11
  • 台湾青年学生访问团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参访交流
    2025-07-11
  • 从病原体到肠道共生伙伴的新认知
    2025-07-11
  • 黄麻纳米纤维素可作为微塑料的“解毒剂”
    2025-07-11
  • 电化学传感平台可快速智能检测肉品新鲜度
    2025-07-11
  • 高稳纳米抗菌肽捕获抑制耐药菌
    2025-07-11
  • 清淤显著增强河流水体的固碳潜力
    2025-07-11
  • [人民日报]2994.8亿斤,全国夏粮稳产丰收(三夏进行时)
    2025-07-11
  • [中国科学报]首张茶树液相芯片研制成功,助力茶树分子育种
    2025-07-11
  • [工人日报]茶树液相芯片助力茶树分子育种
    2025-07-11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