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农民日报成熟蜂蜜生产技术:养蜂业的“甜蜜”变革

发布时间:2021-07-28 |来源: 农民日报 2021年7月28日|作者:李丽颖
字体 小 中 大

  “花开人来,花落人走”是养蜂人的生活真实写照。每个养蜂人心里都有一幅地图,一年四季开满鲜花,而养蜂人追逐着鲜花常年天南地北迁徙,养蜂的行话称之为“追花夺蜜”,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即便如此,蜂群经常转地,长途跋涉,蜜蜂损失大,蜂蜜产量低,质量差,可谓劳民伤蜂又伤财。

  

  “采用上下两个箱体的‘双箱体养殖’和‘转地养蜂,追花夺蜜’是目前我国养蜂行业的主要模式,但生产出的蜂蜜产量低、质量差,蜂蜜的营养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养蜂者的收入上不去,养蜂行业亟待一场技术变革来改变现状。”7月26日在北京密云区举办的“”全国成熟蜂蜜高效生产现场观摩会”上,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彭文君表示。针对这一产业重大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在多箱体成熟蜂蜜生产技术上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取得了显著成效。

  什么是成熟蜂蜜?彭文君解释说,这是指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蜜露或甘露,与蜜蜂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蜜蜂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蜜蜂将其存储在蜂巢的蜂房中,并用蜂蜡将其密封,这些封了蜡盖的蜂蜜在蜂房内继续转化,使其水分达到18%以下,蔗糖含量5%以下,葡萄糖和果糖总量达到70%以上,在常温、避光、干燥环境及密封容器中保质期内不发酵变质的纯天然蜂蜜。

  如何能生产出成熟蜂蜜呢?成熟蜂蜜生产技术,核心在于在流蜜期来临前通过原群繁殖或合并、整合蜂群,形成超大采蜜群势,流蜜期采用多箱体方法养蜂,及时给蜂群添加继箱,扩大蜂巢,蜂群中一直都有地方让蜜蜂储蜜酿蜜,不需要通过经常取蜜给蜜蜂腾出储蜜空间。

  技术带来养蜂业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改变“勤取蜜”“取稀蜜”的做法。很多人认为取蜜次数越多,蜂蜜产量越高。大流蜜期,有的养蜂人甚至天天取蜜。蜜蜂研究所副所长吴黎明告诉记者,勤取蜜,取稀蜜,实际上严重影蜂蜜的产量和品质。大流蜜期,每次开箱取蜜,都要提脾抖蜂,割蜡盖取蜜,还空脾给蜂群,蜜蜂还要清理取过蜜的空巢房,恢复工作秩序。整个过程,对蜂群产生严重惊扰,蜜蜂会被激怒,会抢食蜂蜜。蜂群中有蜜就取,蜂群中蜂蜜所剩无几,一旦遇到气温低或刮风、下雨,蜜蜂采不到新蜜,蜜蜂容易受饿甚至饿死,即便饿不死,蜜蜂健康及寿命都会受到影响,严重影响蜂产品产量。另外,取稀蜜取出的蜂蜜没有充分酿造转化,水分含量高,抗菌、抗氧化能力差,微生物容易繁殖超标,蜂蜜很容易发酵。

  多箱体成熟蜂蜜生产技术使养蜂人从繁琐的取蜜、检查蜜蜂等劳动中解放出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蜂效率。北京神农之乡养蜂专业合作社刘云忠是养蜂能手,有着30多年的养蜂经验。他告诉记者:“现在养蜂和以前差别太大了,以前我最多养一两百个蜂箱就忙不过来了,现在一家三口人可以养上千个蜂箱,蜂箱多了,收入也多了!”

  吴黎明说,近年来中国的养蜂业面临逐步后继无人的窘境。老一辈养蜂人逐渐老去,年轻人又不来养蜂,希望技术变革能慢慢扭转这一状况。

  刘云忠的儿子刘金良被当地村民称为“蜂二代”,他在外打工、当兵之后,接过父亲的养蜂事业。“从小就看父亲养蜂,太辛苦,太累了,以前从来没想过要养蜂,新技术让我看到养蜂业的希望。” 刘金良告诉记者:“现在一年只要两个月时间采蜜,而且不用到处搬箱,蜂蜜完全成熟了取一次蜜就可以了。”

  在观摩会现场,专家对刘金良的蜂场封盖成熟蜂蜜进行了取蜜称重。在密云区荆条蜜花期连续阴雨的情况下,成熟蜂蜜产量依然达到每群50公斤以上,高于同样环境条件下常规蜂群非成熟蜂蜜产量的两倍,蜂蜜品质也非常好。这让现场观摩的各地养蜂人啧啧称赞。

  

  技术带来养蜂业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改变“喂白糖换取蜂蜜”的做法。春繁、秋繁,用白糖水奖励饲喂蜜蜂,越冬前突击用白糖水喂蜜蜂作为蜜蜂越冬饲料,这种养殖方式年复一年,延续至今。很多养蜂人认为,如果不给蜜蜂喂白糖,蜜蜂采集酿造的蜂蜜也只是够蜜蜂自己吃,如果外界流蜜不好,不给蜜蜂喂白糖,蜜蜂就会饿死。

  吴黎明告诉记者,蜜蜂的生长发育没有蜂蜜和花粉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会发育不良,亚健康,蜜蜂会生各种各样的疾病,蜜蜂寿命缩短,采集能力、哺育能力都会大大下降。而且,蜜蜂的卵、幼虫、蛹,也会营养不良,即便蜜蜂出房后,也是亚健康,寿命不长,群势不强,采集力也不强,蜂群自然不能高产丰收。

  实验证明,优质蜜脾作为饲料越冬的蜂群,越冬蜜蜂死亡率0.85%—5%。白糖作为越冬饲料的蜂群,越冬蜜蜂死亡率15%—50%,有的甚至更高。成熟蜂蜜生产技术的一个要点就是为蜂群留下足够的优质蜜脾作为饲料越冬。吴黎明说:“用白糖替代蜂蜜损失的是蜜蜂的健康、蜜蜂的寿命、蜂群的群势、蜂群采集力、蜂群的蜂蜜产量和质量,增加的是养蜂人和蜜蜂的劳动量,以及对蜜蜂的伤害和干扰。看似占了白糖和蜂蜜差价的便宜,实际吃了大亏。我们必须要善待蜜蜂,让蜜蜂体质健壮,让蜜蜂健康长寿。”

  此外,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还对成熟蜂蜜与浓缩蜂蜜、掺假蜂蜜鉴别、成熟蜂蜜营养功能评价方面进行了艰苦攻关并取得了突破,切实提升蜂产品质量,推动“优质优价”市场形成,促进我国蜂业健康发展。彭文君说:“我们的技术就是使蜜蜂成为蜂蜜的唯一生产者,静下来让蜜蜂酿好蜜。科学养蜂,科学生产蜜蜂产品,成熟蜂蜜是蜂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我国科学家破译油菜害虫西北斑芫菁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25-04-25
  • [新京报]177.65公斤 新品种刷新我国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优势脲酶结构与绿色脲酶抑制剂
    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大口黑鲈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程
    2025-04-25
  • 陆地棉与海岛棉叶片细胞类型的保守与分歧
    2025-04-25
  • 能调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鲲鹏”
    2025-04-25
  • 杨振海走进树人讲堂 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2025-04-25
  • 纳米尺度“破译”镉与吸附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2025-04-25
  • 核酸标准物质新进展
    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载体介导的蛋白表达
    2025-04-2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