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活动
分享到

高血脂病人的福音:燕麦新品种G5降脂效果好于其它品种

发布时间:2005-05-26 |来源: 产业发展局|作者:admin
字体 小 中 大

  5月18日,我院召开“降脂燕麦G5降脂功能鉴定会”。专家们听取了“燕麦的降脂作用和机理”、“降脂燕麦G5临床疗效观察”的报告,一致认为,降脂燕麦新品种G5不仅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而且还是高膳食纤维食品,无毒副作用,有润肠、通便,预防结肠癌、调节血糖等多种保健功能,建议加快产品转化,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燕麦保健食品。
  燕麦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燕麦的保健价值古人就早有认识,《本草纲目》中记载,燕麦具有“充饥滑肠”作用。当今,国际上公认燕麦具有医疗保健作用,是医食同源作物,对降低血脂、控制血糖、减肥和美容都有很好的效果。燕麦被美国F.D.A列为仅有的两种功能性保健食品之一(另一种为大豆),还被《时代》周刊评为十大健康食品第5名。
  我国燕麦研究始于1979年,由我院陆大彪研究员开创。“六五”期间收集、引种了近1500份燕麦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和试种,并根据燕麦的降脂有效成分,筛选了7个降脂专用燕麦。1981年开始,联合安贞医院、北大医院、协和医院等18家单位进行燕麦降脂的试验研究。与中国农机院合作,开发了我国第一条国产燕麦生产线,1987年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燕麦保健片。1993年开发出“世壮牌”降脂燕麦保健片。1997年被卫生部批准为具有“调节血脂”功能燕麦保健食品,也是燕麦片中迄今为止唯一获得保健品批号的产品,被国家五部委定为国家级新产品。
  近年来,随着高血脂病人的不断增多和发病年龄的日趋下降,控制正常的血脂水平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有着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燕麦降低血脂、调节血糖的主要有效成分是β-葡聚糖和不饱和脂肪酸。据此,我院作物科学所研究人员和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农科所合作,在原有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参考国外最新研究资料,从1200多份燕麦种质资源中,历经6年试种、筛选、分析,终于选育出高β-葡聚糖和不饱和脂肪酸双优的降脂燕麦品种G5。
  G5品质优良,β-葡聚糖含量达6%(一般品种4%左右),粗蛋白含量(干基)16%(一般品种为12%-15%),粗脂肪含量(干基)9.77%(一般品种为6%-8%),其中β-葡聚糖和粗脂肪含量,比目前加工燕麦片的品种高30%~40%,大大增加了降脂有效成分。同时,G5种植在特定的生态区,经严格、净化的栽培管理,保证了产品的纯度和品质优良;此外,独特的加工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G5中降脂的有效成分。
  经安贞医院洪昭光教授主持临床试验,用新育成的G5试制的燕麦保健片,对72例高血脂患者为期2个月的临床观察结果证明:该品种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对轻度和中重度高血脂病人均有较好效果,其30克/日与50克/日的服用量效果基本相同,更便于人们食用。经数百人食用品尝,一致反映外观园整,口感柔软、细腻、幼滑,易煮省火。因此,降脂燕麦的推广应用,在临床和人们的日常保健、食用等方面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摄影 吴京凯)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光明日报]ARC生物耦合技术助力盐碱地大豆增产
    2025-10-13
  • [新华网]姚宗路:政策项目技术协同推进 助力农业废弃物高值利用与绿色转型
    2025-10-13
  • [中国科学报]创纪录!我国两百万亩玉米实收单产首破1200公斤
    2025-10-13
  • [光明网]藏粮于技,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广德探索
    2025-10-13
  • [CCTV-4]《今日环球》中国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效果显著
    2025-10-13
  • [新华网]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化战略合作 共推肉鸭联合育种创新
    2025-10-13
  • [新华社]中国农科院牧医所与中牧集团将合作推进肉鸭育种创新
    2025-10-13
  • [CCTV-13]《朝闻天下》我国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效果显著 
    2025-10-13
  • [人民日报]抢!应对连阴雨,秋收一线直击(秋收进行时)
    2025-10-13
  • 习近平将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2025-10-13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