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农科赋

$cms.getChannel($cms.getChannel($curChannel.parentID).titleID).title

大道至简 知行合一 方能干好事干成事——写于我院丙申华诞之际

  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迎来六十华诞。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现已拥有34个直属研究所与9个共建研究所,科研人员5000多名,在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走出了一条艰辛与辉煌交织的发展之路。古往今来,大凡家国兴旺,事业有成,无一不是筚路蓝缕,艰苦努力的精神之花开出的成功之果。60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流程,更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几代农科院人为“三农”事业奋斗不止的精神,是庄严拉开下一个发展大幕的起点。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们新农科院人要做的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专家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更加坚定“服务三农”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身修为与专业技术能力,从更高更远的站位谋划我们的奋斗目标,化压力为动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一、追求至简,培养深沉厚重、尊崇正义的信念

  “大道至简,得到功成”,“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科研工作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管理、支撑工作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为了科研出更多成果、出更好成果。决定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成败也很简单,就是微若沙砾的细节和对细节的专注。落到每个工作岗位也一样,知道目标在哪里,细致的做下去,总有一天会站在设定的那个点上。

  《呻吟语》把人的资质划分为三种:“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大师之所以是大师首先不在于其普世性,而在于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需要的不是才能和雄辩,而是深沉厚重的人格和尊崇正义的勇气。我所陈宗懋院士,足以堪称茶叶界的大师,简单的一叶茶,厚重的一屋书,铸就了传奇的一辈子。只因年轻时掠过的那个“从农可以造福更多人”简单想法,使他在茶这片叶子上兢兢业业做了一辈子文章,近80岁高龄仍坚守在科研一线、田间地头,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开拓了一个个研究领域,建立了一个个行业标准。“治学严谨”、“情系茶农”、“平易近人”,是他留给别人的深刻标签,更是自身人格魅力的凸显。

  作为国家级茶叶科研单位,需要牢固树立为茶产业服务、为茶农服务理念。坚守信念,正心相,存善念,这是简单的处世之道,也能成为一个研究所的经营之道。

  二、锤炼素养,形成科学端正、求真务实的处事态度

  有了信念,才能孜孜以求、不畏困苦、不惧艰难,而这种坚定,需要良好的综合素养来支撑。

  一是要不断锤炼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三观”影响人生、决定个人的思想态度。只有强化了主观世界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坚定了理想信念,才能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才能端正思想作风,牢固树立勤政务实工作作风,弘扬改革创新和干在实处的精神;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将个人及研究所的长远发展放在首位,更好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反之,往往做事缺乏高度,容易陷入小事斤斤计较、小利贪功推过境地,最终误事坏事。

  二是要不断锤炼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奉献意识和标杆意识。特别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背景下,科研个体组成了创新团队,需要通过团队内部、团队与团队之间的深入协同合作,才能共同推动研究所乃至农业行业领域科技创新总目标的实现。孤军奋战往往是“独木难撑”,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团队的智慧、良好的协作,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良好的合作意识,要求有容忍的雅量、理解的气量、分享的度量,要能理解他人的方式方法、容忍他人的行为处事、分享事业的功名利禄。良好的奉献意识,要求有不怕难不怕苦的精神,不因为自己多干一点点而斤斤计较、不因为他人得益多一点而耿耿于怀。良好的标杆意识,就是要树立把事情做到最好的目标,并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坚定不移、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持续推进。

  三是要不断锤炼形成严谨端正的科研意识、学术行为和管理理念。一是在科学研究上,要端正思想作风,弘扬改革创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戒除麻痹懈怠、贪图安逸心态。二是在学术行为上,既要鼓励学术争鸣,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又要提升道德境界和科研诚信,加大学术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监督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惩戒。三是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上,加强财务内控体系建设,规范经费使用审批、仪器设备购置和设施平台建设方案,合理推动科研经费实施进度。

  三、知行合一,结成外化于行、干事成事的硕果

  实干是共产党人的实践品质和先进本色,洋溢着永不磨灭的时代活力。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顺势而上,抢抓机遇,实现率先发展。

  第一,要明确干的目标。与我们而言,一是要按照农业部对加快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部署,聚焦茶科技突出短板,强化战略科技和先导技术攻关,提升茶产业整体创新水平。二是从顶层设计出发,解决好当前仍存在的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不够显著、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有待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能上不能下和能进不能出、激励约束和量化考核机制还完善等实际问题。三是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积极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为更加有效的推进改革、谋求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要掌握干的方法。当前,不仅信息经济、智慧经济迅猛发展,农业行业的知识更新步伐也不断加快,要适应新形势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首先善学,向前辈学、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如今,农口知识结构更加多元,知识领域向纵深发展,专技人员要加强跨专业知识储备,管理人员要提升全面专业素养。其次善思,思问题,思难点,思热点。敢啃硬骨头、知难而上是解决难题的唯一途径,是让知识历久弥新、业务能力不断提升的不二法宝。

  第三,要提升干的艺术。干事不仅需要精神,也需要技巧。一是敢干。面对矛盾凸显改革发展局面,任何回避只会增加改革的成本,只有直面现实和困难,敢于较真,才能不断推进我们的事业。农业农村事业事关国家社会稳定大局,只有发挥扎硬寨,打硬仗的精神,在改革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上进行大胆突破,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二是巧干。农业是传统行业,现阶段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中央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如何协调好各方面利益,推进改革落实,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巧干,就是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善于借势借力,善于用新技术新手段,使有限的科研资源更好的适应新时期改革要求。三是能干。在科研院所,管理工作是一门很高的行政管理与服务艺术。如何在刚性管理标准和柔性服务之间,找到工作的平衡点,这需要我们积极开动脑筋,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处事能力。

  一个研究所的发展需要的不就是信念、态度与行动吗?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大学》所说的修身路径。回到自身,借用当下流行的一句话,“人生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正心修身,希望自己能以此番所思所想为机,遵循心性,体验出人生的诗意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