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进事迹

【农科先锋】立足人民健康需求 创新油菜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06-28    来源:油料所    作者: 点击数:

  油脂是人类三大营养素之一,在食物营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油菜是我国国产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来源,所产菜籽油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50%以上,双低菜籽油是最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大宗食用油。以“三个面向”“两个一流”为指引,以国家油菜产业需求和人民消费需要为导向,从油菜育种理论、育种技术、品种创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三创协同,用科技创新守住我们的“油瓶子”,王汉中院士领衔的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一直在奋斗。

  

三创协同 用科技创新守住“油瓶子”

       含油量偏低的问题长期制约着我国油菜产业竞争力,我国油菜品种含油量曾一直徘徊在41%左右,比世界菜籽最大出口国加拿大低5个百分点左右。在国家“973”计划支持下,首席王汉中大胆创新,巧妙设计了油菜含油量研究多条技术路线,带领团队首次揭示了油菜种子含油量的母体调控机制,为高油育种奠定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团队创制了含油量达到65.2%的新品系Q924,创造了已报道油菜含油量最高记录。育成5个高产、高油、优质多抗适机收杂交种,区试亩产191公斤以上,含油量超47%,累计推广3000万亩以上。高含油量研究获得国际同行专家高度肯定,2015年被国际同行评价为“迄今国际油菜研究十大进展之一”。

  自2013年以来,该团队先后主持或承担20余项国家科研项目;育成油菜新品种30个,累计推广超过5000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成果转化创收直接经济效益3000万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发表研究论文74篇,其中SCI论文4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3项。1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成员多人荣获各项荣誉。

  

成果转化 打造一条龙运作模式

  团队与种业公司建立了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运作模式。2013年以来,油菜品种示范及推广成效显著,团队育成品种覆盖率20%左右。团队选育的多个油菜新品种在全国建有示范点100余个,遍及冬油菜、春油菜区域。团队通过技术服务、授权使用等方式分别同多家企业进行通力合作,形成转让成果27项,转化率达90%。累计示范推广5000万亩以上,成果转化创收直接经济效益近3000万元。2019年,“高产高油优质多抗油菜品种中油杂19大面积推广应用”入选中国农科院2019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中双9号”,自2006年以来一直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常规优质品种。这个成绩让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欢欣鼓舞,也见证了他们是真正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群人,更是用汗水和智慧践行将成果写在大地上的一群人。

2016年5月14日,傅廷栋院士、官春云院士等专家现场测产,中油杂19理论单产达284.04公斤

  

科技扶贫 助力乡村振兴

  自2015年10月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扶贫工作队入驻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村以来,2名同志积极加入扶贫攻坚第一线,以“产业帮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的优势作用,以送技术下乡、办油菜高产种植技术培训班等形式踏踏实实为群众服务,以油菜种子繁种和开展高油高产优质多抗机械化试验示范等方法,增加农民收入。采用向合作社无偿提供原种及栽培技术,收获后加价收购的方式开展扶贫工作。2016-2019年共收购油菜种子近20万斤,增收30万元。

  2019年,在安徽望江,形成了以高产高油多抗适机收油菜品种“中油杂19”为核心,建立了高产、高油、高抗、高品质、高维C和高效益的“六高”油菜绿色高产高效发展技术模式,示范核心区面积达8000多亩,示范区达到3万多亩;专家组对示范区种植的油菜新品种给予高度评价,比较效益十分突出,推动了我国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6月从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村回收油菜种子

  

双全战略 呵护人类健康

  在我国长江流域,团队依托所发掘的优异种质资源,利用聚合杂交、小孢子培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手段,成功育成全球首个硒高效蔬菜杂交种“硒滋圆1号”。它具有极强的硒富集能力,营养丰富、颜色翠绿、口感脆嫩,同时研究还发现富硒油菜薹具有显著增加雄性生殖能力的功效,开辟了作物硒高效研究的新领域,既能满足人们追求高端生活品质的需求,也有利于提升油菜全产业链社会经济效益。

硒高效菜用油菜新品种现场观摩会

  在油菜产业面临生产效益低下和进口油料冲击的双重影响下,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王汉中院士又提出了提出油菜产业的“双全战略”,即对油菜各生育期的全价值链发掘和对各价值点的全产业链开发战略。以油菜花旅游节搭台,配套以油菜多重功能的科普宣传和产品展示,功能型菜籽油和功能型油菜薹等产品的高附加值能够充分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产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上,走出一条中国油菜产业功能型、效益性、融合型的差异化发展之路,推动油菜产业发展的第四次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