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农业科学家】“羊”专家牛春娥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是必须如期实现的硬任务,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中国农科院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院党组以上率下,统盘谋划,带领全院广大科技人员,突出精准帮扶,加强科技赋能,科技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典型人物和案例的总结宣传,《光荣榜》专栏以2019年度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基础,推出“村里来了农业科学家”系列宣传报道。
“牛老师,昨晚我家有5只母羊产羔了,一共产了15只羔羊,大羊小羊都很好,我们全家忙了一晚上,太高兴了,谢谢您啊!”病床上的牛春娥收到了“母子平安”的喜报,在她的指导下,牧民采用陶赛特公羊杂交产下健康的小羊。几天前,已过天命之年的牛春娥做了一个心脏的微创手术,但她的手机可没闲着,报喜的、咨询的、求救的,各种电话一个接一个。
牛春娥所在的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研究所细毛羊资源与育种团队的高级实验师,2015年,一身本领的她奔赴农牧一线,每年200天以上扎根田间圈舍,推动建立帮扶基地11个,推广技术17项,推广产品8个。然而,先进技术的推广却并非一帆风顺。
绵羊穿衣 新技术一炮打响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祁连山南麓的一个牧业县,素有种草养羊的传统,但由于养殖规模小、方式落后,这里的农牧民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2015年元月,牛春娥带着绵羊穿衣、机械剪毛、羊毛分级整理、四季营养调控、双胎免疫、同期排卵调控、羊人工授精、羔羊适时断奶精准育肥等专利技术来到这个养羊大县。
尽管牛春娥跟县乡技术干部一起,每天穿梭在平均海拔2800米以上的牧业点之间,进羊圈,讲技术,做示范,但是已经习惯靠天养畜且文化程度不高的牧民并不信任她。“我们世代养羊也没见过给羊穿衣服的,从来没有给羊补喂过饲料。您说的我们学不会,您还是回吧”像大滩村顾自富一样怕风险、嫌麻烦的牧户很多。
牛春娥不急不气,利用大滩村一个闲置的养殖小区,动员了10个贫困户共同养了2000只繁殖母羊,还给羊全都穿上了团队的专利产品绵羊罩衣,各项先进技术也全部用上。
牛春娥(左二)示范绵羊穿衣技术
半年后,牛春娥叫了很多人来看她剪羊毛,2000只羊脱掉罩衣的时候,人们惊呆了,他们也没有见过如此干净整洁的被毛,毛长增加了1厘米多,产毛量提高了将近10%。2000只羊的羊毛收入提高了14.4万元,10户牧民户均增收1.44万元,喜摘穷帽。绵羊穿衣的技术也在牧区一炮打响,这一年牛春娥扎根肃南县216天。
牵线搭桥 企业专家结连理
2017年,牛春娥来到甘肃省永昌县头坝村,这里的49户贫困户希望靠养羊脱贫。可牛春娥发现,全县的种草、饲料加工、肉羊屠宰加工、有机肥生产等产业各环节均处于碎片式生产状态,各企业都被一些技术难题卡住了脖子。
面对几近荒芜的养殖小区、贫困无助的百姓以及歇业停产、濒临倒闭的企业,牛春娥下决心要为这些企业和技术团队之间牵线搭桥,搭建合作的平台。她千方百计邀请育种、营养、疫病、羊肉加工及废弃物利用等技术团队来到永昌县,与相关企业和合作社对接洽谈,达成技术支撑服务协议,优质牧草栽培、肉羊高效杂交、人工授精、羔羊早期断奶直线育肥、羊肉分割及冰温保鲜及有机肥快速发酵等一批企业急需的卡脖子技术落地生根。
这一年牛春娥在县里工作200天,进羊圈、跑企业、找专家,产业振兴了,老百姓也富了,可牛春娥却累瘦了,皮肤也更黑了。
牛春娥为企业和专家的合作牵线搭桥
诲人不倦 传道授业撒星火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对文化程度低的,牛春娥在现场手把手地教,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社负责人和企业技术人员,牛春娥在课堂讲。5年来,她先后举办10余期培训班,培训1300余人次,编发教材1000余份,培养出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型企业家。
李雪云是肃南县桦树林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他办公室的柜子里摆满了各种荣誉证书。“我以前只是一个放羊的,不懂技术、不会经营。牛老师到肃南后,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术,而且学到了很多新的经营理念。我现在有小型肉品加工车间,有自己的品牌,开通了网上牧场,实现订单生产,产品也是供不应求。”谈到这些年的经历,他充满感慨,“我现在是肃南县致富带头人、张掖十大优秀青年、张掖市科普先进青年等,我的合作社也被肃南县定为畜牧科技工作站,我已经有能力培训和带动更多的人了,这一切都要感谢牛老师的培养。”
牛春娥(右一)习惯站着为养殖户培训
在线指导 复工复产争朝夕
甘肃省环县位于陕甘宁交界,是地处革命老区的全国深度贫困县,这里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县里将脱贫的希望寄托在草羊业的发展上。
新冠疫情来袭,刚刚摘帽的环县西沟村肉羊养殖户们忧心忡忡,他们不只害怕疫情,更怕摘帽后牛老师不再到村里指导他们养羊。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牛春娥就主动打电话给示范户,开启远程指导。
“今天首次远程在线指导示范村技术员顺利完成了一批羊的人工授精工作,这是基层技术人被迫成长的过程,加油!”牛春娥在朋友圈记录了第一次直播。
村支书感慨的说:“疫情的阴霾挡不住我们致富的热情,今年的羔羊长势很好!感谢牛老师!我们还要按她说的,尽快创建菜单式养殖新模式。”
示范户发来第一批杂交羔羊的喜报:58日龄,体重32公斤
3月初,甘肃的疫情等级降低,牛春娥第一时间奔赴环县,一头扎进示范户和示范企业,采样品、做试验、出配方、加工试制,经过40多天的连续奋战,“菜单式”肉羊养殖模式的核心技术“基于环县饲草料资源的肉羊营养快餐——肉羊TMF料”试制成功!
“现在牧民普遍老龄化,所以我们研发了这种混合发酵好的饲料包,牧民不用再去自己制作饲料了。”牛春娥自豪的介绍说,“第一批100吨已经新鲜出炉,开包取样,我们距离给老百姓的承诺又近了一步。”
研制母羊营养快餐--TMF料
继往开来 乡村振兴干劲足
牛春娥的团队荣获环县肉羊产业发展先进单位,她负责执行的“肉羊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连续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年度考核中评为优秀,2019年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019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先进个人。
“我能取得一点成绩,要特别感谢中国农科院和研究所对我的大力支持!”2019年,环县种植的23.7万亩饲用燕麦大面积发病,其中有4万亩发病严重,牛春娥第一时间联系相关专家会诊,仅用一周时间就全面控制病情,挽回经济损失2080万元。
牛春娥组织联合攻关,抢救发病燕麦
作为传统的半农半牧县,环县把草羊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环县羊肉”以味美鲜嫩而驰名全国,有着“黄土地、天然草、童子羊”的美誉。“如果羊的产业发展起来,所有的贫困村都可以参与到这个产业链中,就可以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所以我们现在是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千家万户发羊财。”才休息了几天,牛春娥又重返工作岗位,今年她又多了甘肃省科技特派员的新身份,“成绩代表过去,目标代表未来,现在的发展势头很猛,处在由传统分散养殖向现代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不负过往,不诳未来!”
牛春娥为羔羊研发的暖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