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进事迹

无悔科研 勇攀高峰——记全国三八红旗手生物所陈茹梅

发布时间:2018-11-20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秉承优良传统 树立党员表率

     作为一名党员,陈茹梅同志自觉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理论水平,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作中勇作表率,科研成果突出;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在院所各级组织的帮助贫困山区儿童、扶助西部贫困母亲等各种活动中积极主动捐款捐物,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挑战科技前沿 勇攀科技高峰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有幸得到裘维蕃院士和范云六院士两位恩师的言传身教,两位先生高深的学术造诣,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献身精神激励并鞭策她在今后的工作中树立了勇攀科技高峰的理想和目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她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和国际合作项目等4项,目前已鉴定成果1项(第2完成人),获得授权专利2项,申请专利3项,转让成果1项。她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7年的刻苦攻关,研制成功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已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标志着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正式迈入产业化阶段。经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植酸酶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植酸酶玉米安全证书的续申请2014年又获得通过,且有针对性地完成了饲料加工和动物养殖的试验研究,相关数据和试验结果为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推进植酸酶玉米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心致力科研 倾情无私奉献

    对事业的执著源于对科研的爱,对科研的执著源于对人民的爱。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的陈茹梅,对土地、对农民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这份深沉的爱,支持鼓励她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为了抢占国际上相关领域的至高点,早日取得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陈茹梅经常加班加点,实验室和田间成了她的家。玉米通常“五一”前后播种,“十一”前后收获,多年来,陈茹梅几乎没有休过这两个长假。2004年4月底,已经怀孕的陈茹梅虽临近预产期,但她仍坚持工作直到临产,而且仅仅在家休息了两个月就回到了实验室和田间。此时,课题的美国合作者也远渡重洋专程来访讨论相关工作,因为研究目标明确,工作稳健扎实,试验结果真实可靠,陈茹梅多次得到美国合作者的赞誉。可谁又能知道这份欣喜的背后陈茹梅所付出的艰辛,刚刚出生的女儿因为总见不到她,被笑称为没有妈妈的孩子。面对孩子,她充满愧疚,但为了研究课题,她无怨无悔。

    在孩子面前,陈茹梅是不称职的妈妈,但在学生面前,她是亲切平和的老师和大姐。在科研上,她对学生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决不放过遇到的每一个问题;生活上,她无微不至,关心爱护,尽力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在她的带动下,实验室和谐融洽,教学相长,敬业执着、开拓创新的治学风貌井然,科研团队团结向上、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奋发结出硕果 创新获得突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经过长达7年的科研攻关和夜以继日的奋力拼搏,陈茹梅团队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玉米种子生物反应器生产的高活性植酸酶研究终于取得了巨大突破,利用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培育成功生产高活性植酸酶并稳定遗传的转基因玉米,通过绿色农业生产模式种植这种玉米种子可以替代工业化生产模式生产植酸酶。该项目已经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的成果鉴定,获得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成为我国首例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在我国作物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以李振声院士为主任委员的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其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我国玉米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几年来,陈茹梅在玉米籽粒发育问题方面开始了研究探索,建立了玉米籽粒生物反应器技术体系,包括玉米遗传转化、玉米胚和胚乳特异性启动子库建立、蛋白高效表达调控系统以及玉米籽粒表达产物代谢组学检测技术等。先后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BMC Genomics, BMC Plant Biology等杂志上共发表SCI学术论文15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在她的带领下,科研团队的青年科技人员积极奋发向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学术论文。

      科研探索的路总是艰苦和寂寞的,只有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目标的执着能让人甘心寂寞、不畏艰苦,找到人生奋斗的价值。这样的路,先辈们走过,呕心沥血,披荆斩棘;这样的路,陈茹梅正在前行,充满希望,无所畏惧。那一行行探索的足迹,无比清晰。

 

个人感言:“对工作的投入和付出不缀,得到的回报就会万涓成水,汇流成河”

                                                                                             ——陈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