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挂靠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2005年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第一批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009年被中国农业科学院命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该站是在始建于1989年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圃的基础上扩建形成,已有20多年的长期观测实践和经验,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科学观测数据。
试验站位于呼和浩特市南约30km的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5′,北纬40°36′。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海拔1065m,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400mm左右,无霜期130天左右。
试验站占地面积14 hm2,建有生理实验室、抗逆性评价试验室等,有生活用房456m2,温室、旱棚、网室600m2,农机具库203m2,晒场500m2,农机具10台(辆)。试验田配有机井及喷灌设施、田间道路、试验区围栏等设施。
依托本试验站承担的重点项目有国家科技基础工作项目、农业农村部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工作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有关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项目。目前共收集保存了我国北部9个省(区)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5个国家的600份多年生及无性繁殖牧草种质资源,隶属10科49属152种。在资源共享方面,承担着繁种、供种任务,仅2000~2010年统计共向国内外86个相关科研及教学单位提供利用种质材料3968份,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及博士生、硕士生论文的研究材料,部分用于推广利用,在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获奖成果5项,鉴定成果1项,出版相关著作15部,发表论文及撰写重要研究报告57篇,申请专利1项,2名博士和10名硕士研究生已在该站完成学位论文。另外,每年还吸引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相关院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来站内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试验站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办站方针,积极支持客座科学家开展相关研究。本站立足于我国北方牧草种质资源,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我国北方野生、珍稀、濒危及农作物近缘植物的收集,牧草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及无性繁殖牧草的保存技术研究;牧草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研究;牧草种质资源实物与信息共享研究;同时开展对周边环境的长期野外数据监测。目标是逐步建成开放性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和野外观测基地,将为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一个标准统一、体系完备、技术先进、运转高效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的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
分享到
农业农村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发布时间:2011-06-22
(单位: 草原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科技日报] 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创制成功2025-06-25
- 韩天富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25-06-24
- “中麦578”规模化种植再获增产增效新突破2025-06-24
- [人民日报]油料所创制食品特征风味酯绿色高效制备新方法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油料所创制食品特征风味酯绿色高效制备新方法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中麦578黄淮海区创大面积实收高产典型2025-06-24
- 习近平将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5-06-24
- 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蜂机协同高效授粉助力新疆白杏单产大幅提升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细长粒型水稻如何高产?这个因子有“办法”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