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于2005年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农业农村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科教发[2005]14号),该试验站是在李博院士1989年创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和始建于2002年的十二连城科技示范基地“国家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繁育基地”基础上组建的部级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地处库布齐沙漠东段,海拔1100m左右,年均温6℃,最低气温-32.3℃,最高气温38.3℃;年均降水量310mm左右,年蒸发量2600mm,无霜期156d。位于半干旱地带,风蚀沙化现象十分严重,地下水位较高,丘间洼地土质、水源较好。土壤为各类风沙土。本站共有维管束植物94种,分属于32科,79属。含种数最多的科为菊科,共14属19种,其中蒿属为最大属,共5种。 “国家旱生牧草驯化及原种繁育基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立地类型主要有流动沙地,固定、半固定沙地和丘间低地。土壤类型为沙壤土和风沙土,植物主要有沙蒿、沙鞭、草木栖状黄芪、1年生沙米等。该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7℃,≥10℃积温3000~3200℃,年平均降雨量350~380mm,年蒸发量2093mm,年日照时数为3117h,最高气温39.1℃,最低气温-32.8℃,无霜期145d。 试验站拥有土地667hm2和3300hm2牧草产业化示范基地,2000m2的试验室和专家公寓,750万元的现代野外生态定位观测仪器设备,可以开展大气、植被、土壤的生态学和植物生理学观测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攻关、国家科技支撑、国家牧草产业科技体系和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获得农业农村部科技进步3等奖1项,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丰收1等奖1项。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6名博士和15名硕士研究生已在该站完成学位论文。多名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站内开展论文的研究工作。 本站以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和草地沙漠化监测研究为重点研究方向,重点开展沙质草地生态、沙漠化长期定位监测和研究,结合资源评价与利用、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草地生产利用、灾害等方面的研究,建立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和草地沙漠化监测服务系统,为草地学科发展,草地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科技日报] 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创制成功2025-06-25
- 韩天富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25-06-24
- “中麦578”规模化种植再获增产增效新突破2025-06-24
- [人民日报]油料所创制食品特征风味酯绿色高效制备新方法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油料所创制食品特征风味酯绿色高效制备新方法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中麦578黄淮海区创大面积实收高产典型2025-06-24
- 习近平将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5-06-24
- 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蜂机协同高效授粉助力新疆白杏单产大幅提升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细长粒型水稻如何高产?这个因子有“办法”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