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甘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是2005年10月农业农村部首批命名的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009年1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授牌为“徐州甘薯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该站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江苏省的北部-徐州市,海拔42米,地理座标为N34°17',E 117°09',土壤类型为黄潮土,质地沙壤。试验站依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马代夫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唐君为甘薯资源创新与利用岗位科学家。
长期定位试验从1980年开始,至今已开展了30年(60季)。已被列为全国化肥网定点试验项目。1981—2002年为小麦-玉米轮作,2002年后改为“小麦—甘薯轮作”。通过黄潮土肥料三要素长期定位试验,完整保存了土壤养分含量、植株养分含量、作物产量的多年试验数据,并取得了相关研究结果:① 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积累,长期不施肥或单施化肥不利于土壤有机质品质的改善,有机肥配合化肥施用可以降低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提高HA/FA比,使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调控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② 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结合,有利于土壤全磷的积累,可以明显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③ 砂壤质潮土含钾量较丰富,但土壤速效钾的有效性很低,增施钾肥有明显和稳定的增产效果,并能提高作物的抗逆性;④ 长期单施氮肥,由于养分供应不均衡,造成土壤大量的氮素盈余,既造成了氮素的损失,又增加了环境污染的潜在危险,对土壤物理性状也有不利影响;⑤ 长期施用氮肥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作用较为稳定,而磷肥的作用则因籽粒产量的提高产生的“稀释效应”,使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施磷可提高甘薯块根干物质含量;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影响表现为:MNPK﹥NPK﹥NP﹥N﹥NK﹥CK,对甘薯产量的影响为:MNPK﹥NPK﹥NK、NP﹥N﹥CK。
目前,“徐州甘薯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已经形成以陈萍研究员为站长,马代夫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唐君研究员为学科带头人的科研团队。试验站现有在编固定科研人员11人,其中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5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5人,学科专业涵盖土壤学、栽培学、遗传育种学、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等方面。田间试验设施较完善,依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仪器设备和品质分析、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生理生化等实验室,以甘薯野外试验站为技术平台,与栽培生理、育种、植保以及土壤肥料等学科结合,使徐州甘薯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既是甘薯资源保存的重要基地,又是其野外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的基本平台,并具有与实验室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享到
农业农村部徐州甘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发布时间:2011-06-22
(单位: 甘薯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科技日报] 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创制成功2025-06-25
- 韩天富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25-06-24
- “中麦578”规模化种植再获增产增效新突破2025-06-24
- [人民日报]油料所创制食品特征风味酯绿色高效制备新方法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油料所创制食品特征风味酯绿色高效制备新方法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中麦578黄淮海区创大面积实收高产典型2025-06-24
- 习近平将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5-06-24
- 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蜂机协同高效授粉助力新疆白杏单产大幅提升2025-06-24
- [中国科学报]细长粒型水稻如何高产?这个因子有“办法”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