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产业专家团» 产业专家团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产业专家团组建方案

发布时间:2023-11-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茶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3月,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时指出,“茶产业过去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做好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组建茶叶产业专家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茶产业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对于加强院内外科研力量协作,科技支撑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茶区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背景意义

(一)茶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乡村特色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茶产业是重要的富民产业,在带动农民增收,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国337个脱贫县中1/3是以茶叶为支柱产业成功实现脱贫。截至2022年,我国茶园面积达5030万亩,总产量335万吨,平均亩产值超过5000元。茶产业已成为茶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老百姓“因茶致富,因茶兴业”。

(二)科技支撑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长期围绕茶产业重大需求开展系列创新研究与应用,有力支撑我国茶产业发展壮大。选育的“龙井43”“中茶108”等品种已经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良种之一,助力我国茶园良种化率提升至68%;创建了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研发的化肥农药减施、数字化色板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及产品,提升了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以提质、节能、定向加工为目标,研制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工夫红茶自动化生产线等茶叶加工新技术、新装备,促进茶叶基本实现连续化机械化加工;构建了夏秋茶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提高了茶资源利用率,带动了我国茶叶深加工的发展;研发的速溶茶、功能食品、茶日化品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茶产业对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茶叶生产方式向标准化、机械化与智能化发展,茶叶产品消费需求向优质化、多元化、品牌化方向升级;产业整体生产效率不高、劳动力短缺,资源利用率低,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成果供给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仅靠单项技术成果难以有效解决,迫切需要加强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攻关,提供综合和集成的科技解决方案。

(三)常态化协同化的茶叶技术服务体系亟需完善

全国现有从事茶叶科学研究的高校院所16家,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有31位岗位科学家和27个综合试验站组成,覆盖我国主要茶区135个产茶县。国家乡村振兴局与中国科协组建了第一批产业顾问组,其中有10个团组涉及茶产业。中国农业科学院有34个研究所,其中南农机、植保所农经所营养所等在农业智能装备研发、病虫草害防控,战略规划以及营养健康研究等领域有强力的人才与技术储备。茶叶产业链较长,涉及种子、耕地、栽培、植保、加工、机械装备、营养健康、产业经济等多个学科,加强全院资源整合力度,强化各服务团(组)协同意识,形成长期稳定的茶产业技术服务保障机制,亟需建立一支稳定的常态化的技术攻关与服务产业的科技队伍。

二、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面向”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茶叶主产区,围绕全局共性、区域特性产业问题,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产业专家团,面向江南、西南、华南与江北四大茶区建立专家工作站。按照“专业到边、服务到底、全院一盘棋”工作要求,结合“专家团-专家站-田间课堂”的服务模式,通过“拉出一支队伍,关键时刻服务生产需求;创出一个机制,科研创新覆盖全产业链;打通一条渠道,国家院所直通田间地头;实践一套模式,科研选题来源基层一线;践行一种精神,培育‘一懂两爱’科学人才”的任务要求,全方位、成建制、常态化全力支撑茶叶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现有与茶叶有关的科技服务力量,组建一支由80名左右的固定人员、40名左右长期合作人员相结合的稳定的茶叶产业科技支撑队伍。与茶叶主产区政府、企业构建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在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与江北茶区建立13个茶叶产业专家工作站,以点带面辐射周围茶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末,筛选茶树新品种10个,推广应用茶树新品种50万亩,茶园绿色生产新技术100万亩,示范推广茶叶加工新工艺、新装备6项,培养带动茶叶技能人才100名左右。到2035年,健全覆盖全国主要产茶县茶叶产业专家工作站,示范茶园亩均增效10%~15%,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培养带动茶叶技能人才500名左右。

四、组织架构

茶叶产业专家团是一个以茶叶所为主、整合全院不同研究所相关专业科技力量形成的服务型组织(图1),采取灵活机制,履行服务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职能使命。设团长1名、副团长2名,分设13个专家工作站,每个工作站根据产业的具体需求,分别由育种、栽培、植保、加工、农机、营养及经济等方面专家组成。各站任务由院内相关研究所创新团队专家牵头,联合院外相关单位及生产一线专家共同组织完成。结合茶叶全产业链的技术需求,进行重点任务分工与协作。

9.jpg

图1 茶叶产业专家团架构

五、重点任务

(一)分析产业发展形势,开展战略规划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高端智库。开展茶叶主产区不同县域的产业发展调研,研判国内外茶产业发展趋势,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阶段性、区域性、长期性战略与政策建议,为农业农村部等上级部门提供产业咨询报告,为不同茶区主产县市政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端智库。

(二)围绕区域性关键性产业难题,开展技术攻关与集成示范,提高有效成果供给。围绕不同茶叶主产区区域性、关键性 “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加快茶树优良特异品种育繁推,推进老茶园良种化改造;加快茶叶绿色高效、机械化、智能化生产与加工等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加快研发智能采茶机、茶树生长环境因子、病虫害智能识别、智能化加工等新装备,提升高价值品种、技术与装备的有效供给。

(三)开展“田间课堂”行动,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开展技术综合集成与试验示范,推动“田间课堂”行动,开展茶叶全产业链的技术培训与示范,培训茶叶技术推广人员、茶叶生产经营主体与茶农,分级建立茶叶技术人才库,培训“一懂两爱”新茶人,提升茶叶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提高成果转化落地。

(四)研判茶叶产业风险形势,提供产业应急技术支撑。监测分析极端干旱、倒春寒等气候因素,以及茶树病虫害爆发危害等导致的灾情变化,开展应急性的技术服务等工作。与产市县政府保持常态化联络机制,做好茶叶各类风险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出现风险时,及时统筹做好茶叶防灾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向院领导小组和上级部门报送风险处置报告。

(五)构建协同交流服务机制,完善茶叶技术服务网络。构建茶叶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网络,协调各运行团(组)组织开展技术服务产业交流会,及时梳理、收集并提交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服务报告,以现有专家工作站为基础,根据不同茶叶区域产业问题,推动更多合作单位与专家加入,逐步建立覆盖全国主要茶叶主产区、网络化的茶叶技术服务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由一名副院长担任组长,成果转化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院机关相关部门和院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成果转化局科技推广处,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专家团的具体工作由茶叶所牵头负责,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做好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产业政策研究、信息报送等各项工作。

(二)强化协同创新。协同国家部委的科研重点任务,履行产业服务使命。协同地方科研、推广力量,联合开展工作。协同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协同产业技术网络,形成合力,提高茶叶产业专家团工作成效。

(三)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利用院创新工程、院地合作、科企合作等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研究所承担的示范推广、成果转化等项目资金。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项目,筹集工作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促进产业技术和金融结合,形成多元化投入体系。

(四)强化评价机制。制定院级的科技服务考评与激励机制。实施专家进入和退出动态管理,推动专家团的服务深入产业一线,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五)强化表彰宣传。对专家团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和新成效及时进行总结报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向宣传和引导作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案例、总结工作成效等形式,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服务“三农”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扩大专家团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