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产业专家团» 产业专家团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肉牛产业专家团组建方案

发布时间:2023-11-06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将科技支撑牛肉有效供给作为肉牛产业链效能提升的核心手段,通过组建肉牛产业专家团,组织全院乃至全国科技力量,全力推动肉牛产业技术应用升级,为我国牛肉稳产保供提供科技支撑。

一、背景意义

(一)肉牛产能提升是保障居民“肉盘子”的关键

牛肉是国内消费的刚需产品,肉牛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对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肉牛业是畜牧业乃至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改善食物营养结构和增强国民体质做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国内肉牛存栏量超9817万头,出栏量达4840万头,牛肉产量达718万吨,牛肉进口达269万吨,进口额达177.57亿美元,牛肉超1/4依赖进口;存栏量占全球的7.6%,消费总量却占全球的16.6%。肉牛产能的提升,对于保障国家畜产品有效供给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技支撑是实现肉牛增量提质的根本保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的推动下,我国肉牛种业形成了由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商品牛繁育场组成的三级繁育体系,科技支撑是实现肉牛增量提质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儿科学院组织全院精锐力量,围绕提升遗传评估系统效率,研发先进快捷分子育种技术,构建我国自主培育种牛技术体系等,建立了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收集了来自全国41家种公牛站和42家核心育种场的超5.7万头种牛数据,提升了肉牛遗传评估准确性,培育出了“中国西门塔尔牛”“华西牛”等高产高效肉牛新品种。因此,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引领现代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重要产品供给和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布局。

(三)组建产业专家团体现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科技力量,现有以牧医所为主的9个研究所、14个研究团队开展肉牛相关研究工作,有力支撑了肉牛繁育、饲料营养、疫病防控、屠宰加工、产业经济等全产业链技术需求。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扛好肉牛科技支撑稳产保供政治责任,开展院所联动、多所协同,构建“集团军式”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扎根主战场、奉献主战场、服务主战场、建功主战场,为肉牛产能提升提供持续、全面且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部院党组战略部署,按照“专业到边、服务到底、全院一盘棋”的总体要求,整合全院良种培育、饲料与营养、疾病防控、产品加工、信息与自动化、生产与环境控制等方面科技力量,组建肉牛产业专家团,面向东北、西北、中原和西南四大肉牛主产区,建立专家工作站,结合“专家团-专家站-牧场课堂”的服务格局,开展肉牛产业科技支撑工作。开展肉牛高产高效先进实用技术集成与示范,研发核心关键技术,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扩大基础母畜产能,增加优质饲草供给,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逐步完善屠宰加工流通体系,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强品牌建设,助推我国肉牛产能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关键时刻服务生产需求,科研创新覆盖全产业链,国家院所直通肉牛养殖企业,科研选题来源基层一线,培育‘一懂两爱’科学人才”的任务要求,依托全院科技服务力量,组建一支60人左右固定人员与50人左右长期合作人员相结合、稳定的肉牛产业科技支撑队伍,与地方政府、肉牛企业合作,在东北主产区的内蒙锡林郭勒盟和吉林白城,中原主产区的河南郑州、湖北荆门,西南主产区的云南昆明,西北主产区的甘肃兰州和新疆伊犁,建设7个肉牛产业专家工作站,作为开展科技服务的重要抓手和前沿阵地。培训带动300名左右新农人,核心服务区肉牛出栏重提升5%,胴体重提高5-10%,繁育存活率提高5%。到2025年,健全专家团、专家站人员和组织架构,肉牛主导品种—华西牛核心种源进口替代率达75%。

四、组织架构

肉牛产业专家团是一个整合全院不同研究所肉牛相关专业科技力量形成的服务型组织,是履行服务肉牛产业稳产保供职能使命的产业技术联合协作机构。设团长1名、副团长2名,分设7个专家工作站(详见图1),每个工作站由育种、饲料与营养、疾病防控、产品加工、生产与环境控制、信息化技术等方面专家组成。各站任务由牧医所、兰牧药、兰兽研、环保所、饲料所、加工所责任创新团队牵头,并联合院外相关科教推广单位及生产一线专家共同组织实施。结合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的技术需求,进行重点任务分工与协作。

(一)良种繁育。重点开展肉牛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与示范推广应用。(牧医所牵头,兰牧药等研究所参加)

(二)饲料与营养。重点开展肉牛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与应用,开展饲草料营养价值评定与肉牛营养需要相关研究。(饲料所牵头,牧医所等研究所参加)

(三)疾病防控。重点开展肉牛流行病学调查,推进新疫苗、新药、新型诊断技术的深入研究,根据不同地区和养殖模式特点,进行综合防控模式研究与示范。(兰兽研牵头,牧医所、哈兽研、上兽研等研究所参加)

(四)产品加工。重点开展中式牛肉产品品质评价技术的研究,基于全链条的牛肉差异化品质、安全提升技术的开发研究。(加工所牵头,牧医所等研究所参加)

(五)生产与环境控制。开展肉牛智能化养殖精准饲喂技术研究,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环保所牵头,牧医所等研究所参加)

3.png

图1 肉牛产业专家团架构

五、重点任务

(一)开展产业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研判国内外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开展阶段性、区域性、长期性战略与政策研究,向农业农村部等上级管理部门递交咨询报告,为国家制定肉牛产业政策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二)凝练重大攻关目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

根据肉牛生产重要技术瓶颈凝练重大科技研发任务,集成示范高产高效肉牛新品种技术,研发自动化生产性能测定技术,扩大华西牛育种核心群,提高优秀种公牛自主培育能力,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三)提供产业应急技术支撑,保障肉牛生产安全

监测肉牛产业生产和市场的异常变化,监测分析肉牛疫病防控和疫病净化情况,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开展应急服务等工作。强化信息管理,加强疫病灾情调度会商,及时报送疫病灾情预测报告,制定技术处置方案。

(四)开展肉牛生产培训,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开展技术综合集成与试验示范,面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规模化养殖企业技术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等开展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提升肉牛养殖者生产技术水平。构建由“专家团+专家站+带头人”组成的服务体系,在肉牛生产关键时期下沉一线开展科技服务。

(五)构建高效协同运行机制,健全信息化服务平台

建立肉牛全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支撑。构建适合肉牛产业特点的供给均衡和价格预测分析模型。依托肉牛全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调查、分析并及时提交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咨询。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由一名副院长担任组长,成果转化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院机关相关部门和院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成果转化局科技推广处,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专家团的具体工作由牧医所牵头负责,组织实施,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产业政策研究、信息报送等各项工作。

(二)注重协同创新。与国家任务协同,履行产业服务使命;区域内力量协同,与地方科研、推广力量联合开展工作;与国家体系、农技推广部门、联盟协同,建立协同产业技术网络,构建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肉牛专家团工作成效。

(三)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利用院创新工程、院地合作、科企合作等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项目,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促进产业技术和金融结合,形成多元化投入体系。

(四)完善评价机制。建立以激励为导向的考核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把各团队发挥的作用作为对肉牛产业专家团评价的重要导向,作为职称评定和人才选拔的硬标准。建成有标准、有监督的评价体系,助力常态化全天候服务目标实现。

(五)做好宣传表彰。及时总结专家团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和新成效,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和舆论的引导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服务“三农”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扩大专家团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