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 产业专家团» 产业专家团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产业专家团组建方案

发布时间:2023-11-06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及相关指示批示要求,将科技支撑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政治任务,通过组建棉花产业专家团,组织全院科技力量,围绕“供给保障强”,持续探索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新模式,切实填补我国高品质棉花缺口,为国家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背景意义

棉纤维是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棉纺织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但是,随着生产区域转移,我国棉花生产所面临的极端气候频发、重要病虫害加剧、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愈加严峻,通过科技支撑棉花稳定高效生产能够保障人民物质需求、国家经贸稳定、民族地区安定团结,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一)棉花生产事关民族复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棉花产业为我国主产地区农民脱贫摘帽做出了历史贡献,立足新阶段继续发展好棉花生产,特别是新疆自治区的棉花高质高效生产,对于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现实意义。西方为了遏制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以政治手段打压新疆棉花生产,因此,推动我国高品质棉花生产,摆脱对国际市场优质原棉的依赖,做优做强我国棉花产业对于树立国家形象、展现发展意志、凝聚发展动力具有时代意义。

(二)确保高品质棉花自给必须依靠科技支撑

我国是棉花生产大国,近年来棉花产量稳定在600万吨左右。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棉花生产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与技术模式集成示范,育成中棉所12、中棉所16、中棉所19、中棉所35、中棉所41和中棉所49等重大品种,以及合理密植、化学调控、膜下滴灌、综合防控、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等一系列科技创新与技术模式集成示范,为保证我国棉花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常态化农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亟待建立

随着“良田”变“粮田”,棉花生产区域转移所面临的非生物胁迫愈加严峻,干旱、盐碱、低温、风灾、冰雹、高温、早霜等频发,加之过度集中连续种植造成病虫草害加剧,而且长江、黄河、新疆天山南北、戈壁边缘不同地区环境各异,气候变化造成害虫危害规律变化、铃病多发,水肥一体化下的随意施肥、滴灌用药等新的生产问题不断涌现。然而随着种植业结构快速调整,棉花科研力量布局失衡,棉花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服务支撑。

我院现有以棉花所为主的9个研究所(中心)、24个科研团队开展棉花产业相关研究工作,有力服务棉花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2020年以来,棉花所组织专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联县联团”工作,为支撑棉花产业发展进行了良好实践。独木不成林,院内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所际团队协同科技支撑意识不强,长期稳定的稳产保供科技服务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成果应用和服务产业一线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稳定一支常态化技术攻关与稳产保供科技队伍,更好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农民、服务科研。

二、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及相关指示批示精神,组建棉花产业专家团,以科技支撑棉花产业发展为手段,以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农民、服务科研为目的,遵循“平时布局、战时实用”保障模式,面向全国棉区,重点是新疆棉花生产区域,建立专家工作站,按照“专业到边、服务到底、全院一盘棋”的总体要求,结合“专家团-专家站-田间课堂”的服务格局,整合我院良种培育、栽培耕作、盐碱改良、水肥高效、绿色植保、综合利用等方面科技力量,开展棉花产业科技支撑工作。集成示范一批关键技术产品,打造一批产业示范服务网络平台,锻炼一批农业科技实用人才队伍。

三、发展目标

每年根据棉花产业发展需求、地方政府需求、涉棉企业需求、农户需求、服务科技创新需求,以及生产应急服务需求,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强化年度主导品种种植布局,制定盐碱地治理与地力保护及提升技术方案,集成示范棉花绿色丰产增效技术,鉴选推荐一批高产、优质、多抗重大品种,加大推进重大病虫草害防控和气象灾害预警,推广水肥高效、全程化控、绿色植保等轻简化生产技术,解决棉花生产科技问题,培养一批“一懂两爱”新农人。

依托我院科技服务力量组建一支100人左右的稳定的棉花产业科技支撑队伍,有重大应急服务任务时调得来、派得出、用得上。建立长效机制,与地方政府、生产企业、种植大户合作,在新疆南疆巴楚、莎车、伽师、阿克苏、库尔勒,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阿拉尔、图木舒克;新疆北疆博州、昌吉,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胡杨河、五家渠;新疆东疆哈密;黄河流域河南安阳;长江流域安徽安庆等区域,建设15个棉花产业专家工作站,作为开展科技服务的重要抓手和前沿阵地。

到2035年,健全棉花产业专家工作站,推进我国棉花生产功能区皮棉单产提升约8公斤/亩;通过“田间课堂”培训新农人1000名左右。

四、组织架构

棉花产业专家团是一个整合全院不同研究所相关专业科技力量形成的服务型组织(图1),是履行我院服务棉花产业稳产保供职能使命的松散型机制,设团长1名、副团长2名,分设15个专家工作站,每个工作站由棉花所植保所、西部中心、生物所灌溉所、南农机、信息所环发所农经所相关创新团队的育种、栽培、土肥、植保、农机、信息、气象、农经等方面专家负责,并联合院外相关科教推广单位及生产一线专家,结合棉花全产业链发展的技术需求,进行重点任务分工与协作,共同开展科技支撑服务工作。

1.jpg

图1 棉花产业专家团架构

五、重点任务

棉花产业专家团扎根产业一线,服务于产业发展,服务于政府部门,服务于相关企业,服务于科技创新。

(一)开展产业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研判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提出阶段性、区域性、长期性战略与政策研究,充分发挥高端科技智库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向农业农村部等上级部门递交咨询报告,在国家制定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政策、农业科技政策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二)凝练重大攻关目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

面向我国棉花稳产保供需求,凝练科技研发任务和产业优化布局建议,加强品种区域种植布局,鉴选示范优良品种,全面推进高品质棉花轻简化植棉技术集成示范,强化农机农艺融合,统筹开展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与新型农用投入品应用推广,开展盐碱地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集成与应用,遴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解决产业共性技术瓶颈问题,提升棉花生产区的产业竞争力。

(三)提供产业应急技术支撑,保障区域生产安全

监测分析重要病虫害、异常气象因素导致的灾情等变化,开展应急服务等工作。统筹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强化信息管理,加强灾情调度会商,及时报送灾情预测报告。

(四)开展田间课堂培训,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开展技术综合集成与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结合田间课堂,培训“一懂两爱”新农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带动产业发展;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分层分类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分级建立带头人人才库,加强对青年农场主的培养。

(五)形成协同研讨交流机制,建立健全服务平台

调查、收集并及时提交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报告。协调各运行单元开展调研,组织产业发展年会。丰富完善棉花全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支撑。构建适合棉花产业特点的供给均衡和价格预测分析模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由孙坦副院长担任组长,成果转化局局长赵玉林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院机关相关部门和院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成果转化局科技推广处,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专家团的具体工作由棉花所牵头负责,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做好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产业政策研究、信息报送等各项工作。

(二)加强协同创新

一是与国家任务协同,包括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的国家重点任务,履行产业服务使命;二是与区域内力量协同,与地方科研、推广力量联合开展工作;三是与国家体系、地方体系、农技推广部门、联盟协同,建立协同产业技术网络,构建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棉花产业专家团工作成效。

(三)强化资金保障

充分利用院创新工程、院地合作、科企合作等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研究所承担的应用类研究、科技推广、成果转化、示范展示等项目资金,拓展资金投入渠道;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项目,筹集工作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促进产业技术和金融结合,形成多元化投入体系。

(四)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以激励为导向的考核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实施专家进入和退出动态管理。切实贯彻“到一线去”“到田间去”的指导思想,自科类团队侧重田间地头工作时间、成果推广面积、成果效益等指标;社科类侧重基层调研次数、访谈群体数量等指标,同时依据专家团运行情况不断优化评价方案,建成有标准、有监督的评价体系,助力常态化全天候服务目标实现。

(五)做好宣传报道

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宣传棉花产业专家团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和新成效。围绕典型成果案例、突出先进人物及阶段性成效等方面及时总结报道,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展现科学家服务“三农”风采,通过弘扬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提升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扩大专家团的社会影响力。